Title
基层动态 > 高中高校
探寻杨浦滨江工业发展,感悟“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来源: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24-12-13 点击量:

12月6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马工程”的学员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雪玲老师和校团委胡婕老师、团总支书记鲍昱含、张裕、杨奇老师带领下从奉贤、金山、闵行三个校区前往杨浦滨江,开启了一场探寻滨江的人文行走,感悟“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1.png

2.png

  一下车,学员们映入眼帘的是杨浦大桥。文思木铎社团孙静如、胡梦婷同学为学员们进行了介绍:杨浦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拉桥,如同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桥身有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状若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的设计造型,也令杨浦大桥成为上海的一个地标。杨浦大桥先后荣获国家詹天佑奖、国家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至今发挥着连接浦东、浦西交通的重要作用。1993年10月23日,杨浦大桥正式通车,邓小平亲自为大桥题写了桥名。这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后,黄浦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桥。1993年12月13日,90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来到杨浦,冒着寒风细雨,登上完工不久的杨浦大桥主桥,并坚持下车冒雨走了二十多米。当得知这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时,他高兴地握着朱志豪的手,赞叹道:“感谢上海的工程技术干部,感谢上海的造桥职工,向他们问好!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他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3.png

王雪玲老师说:虽然如今黄浦江上已有了十余座跨江大桥,而杨浦大桥依旧是人民心目中开辟浦东、浦西结合新格局的“焊接点”。大桥巍然屹立浦江两岸,桥下行驶着万吨巨轮,桥上飞驰着熙攘车辆,不断谱写新的发展乐章……

5.png

4.png

 接着学员们参观了世界技能博物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预约了专业的讲解员,长达一小时的专业讲解,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技能发展历程与文化。感受技能创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学习不同国家的技能文化与传统。借助诸多最新数字技术及互动体验活动,让学员们身临其境感受技能的奇妙与伟大,深刻认识到职业技能在社会发展、个人成长及推动产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一座世界技能博物馆,是上海符号、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和世界技能组织精神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我们不仅邂逅着过去,感知着现在,更在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

6.png

8.png

  从世界技能博物馆走出,漫步在黄埔滨江道上,江风拂面,令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淄博舰”的身影出现在黄浦江畔,那种庄重感扑面而来。它的外形刚毅,线条硬朗,灰白色的舰体在城市夜幕中显得格外挺拔,仿佛一名戍守海疆的勇士,带着千锤百炼的气质走进了学员们的视线。这一景象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学员们激动不已,亲眼见到这样一艘庞然大物时,会切身感受到,强大的国家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力量在默默支撑。心中涌起对祖国强大海防力量的无限自豪。

9.png

漫步杨浦滨江,学员们感受着这里独特的工业气息。曾经的工厂仓库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融合历史与现代的魅力之地。学员们认真倾听着王雪玲老师的介绍,深入了解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创新秀带”的华丽转变。学员们对这片区域的工业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员曹杰感想:漫步杨浦滨江,身为杨浦人,亲眼见证它的蜕变,感慨万千。往昔工业的硬朗与今朝的活力交织在眼前,锈迹斑驳的吊车、老厂房,默默诉说着辉煌工业史;崭新步道、创意雕塑,又洋溢现代朝气。老仓库成了艺术展馆,旧码头化身观景平台,江风携着欢笑声。这里从工业旧墟到生活新地标,宛如一场绮梦成真。它教会我:旧物藏底蕴,创新焕新生,生活也该在坚守初心时不断焕彩!

10.png

学员们来到了最后一站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为首提地的杨浦,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活青春涌动,展示馆通过大量鲜活的先进实践案例,呈现上海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展现。通过丰富的展示和详细的讲解,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愿景,感受“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感受这座越来越“YOUNG”的人民之城……孙静如同学表示:这次参观之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她不仅领略到了技能的魅力、建筑的雄伟和城市规划的精妙,更深刻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激励着她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探索、追求卓越,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png

12.png

此次活动让青马学员们亲身感受国情、社情,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学员们能将此次经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