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内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海上对话”。在忠信笃敬广场上,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沉浸式团课《“海辽”轮起义》的首演。 “全体船员听令!今晚,我们要驶向解放区!”舞台上,“船长方枕流”振臂高呼,56名“船员”在夜色中按下红手印,誓言冲破国民党封锁。这一幕,正是“海辽”轮起义的真实写照——1949年9月19日,这艘悬挂巴拿马国旗的商船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划下,伪装船名、智斗敌机,历经数天险象环生的航行,冲破重重封锁抵达大连港,于开国大典当天举行升旗仪式,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海辽”轮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冲破国民党的海上封锁起义的第一艘海轮。在“海辽”轮首举义旗的带动下,中央航空和中国航空公司的12架飞机、国民党招商局香港船务局13艘海轮相继起义。 为了让这段历史“活”起来,上海海事大学与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多次研讨剧本,将校友方枕流和“海辽”轮的故事以沉浸式课堂的形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本次沉浸式团课由校团委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将舞台搬到校内广场,由商船学院的学生报名参与排练、演出,通过师生亲身参与到历史学习、剧本创作、角色打磨、现场演出等环节,在过程中感悟先辈精神,砥砺报国之志。这场以1949年“海辽”轮起义为原型的团课,通过“起义前夕”“智闯封锁”“化险为夷”“胜利凯旋”四幕场景,将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航程搬进现实,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感受航海先驱的信仰与担当。 演出前,参演学生深入校史馆研读史料,规划航线;舞台上,他们化身船员,在“敌机侦察”时焚烧棉纱制造浓烟,在“特务盘查”时以灯语周旋,以细节还原历史的惊险与智慧。饰演方枕流船长的来自航海技术专业的厉商宁同学坦言:“为了演好角色,我反复揣摩船长的果敢与谋略。他教会我,真正的航海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破浪前行的勇气。” 在演出接近尾声的庄严时刻,英姿飒爽的护旗手以铿锵有力的正步列队行进,在万众瞩目下郑重接过鲜红的国旗,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护送国旗至升旗台。当雄壮的国歌前奏划破长空,全场师生如潮水般肃立,数千道目光追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自发唱响的国歌声浪在广场上空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共鸣。 首演结束后,许多同学仍驻足讨论。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232班的罗俊兰振奋地说:“通过‘海辽’轮穿越历史迷雾的实景演绎,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船员们在战火中以智慧和勇气突破封锁、驶向光明的身影。那一面在颠簸船舱中缝制的五星红旗,是赤子之心的炽热见证。模拟航行时的紧张氛围,让我体会到了航程背后的千钧重担。当看到船员们用灯语迷惑敌台、焚烧棉纱制造烟雾掩护时,我联想到现代网络通信中的加密技术与信号干扰对抗——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智斗’保障行动安全。作为海事学子,血脉中流淌的不仅是航海精神,更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通信课’,让我更加坚定了用技术赋能国家发展的信念。” 来自交通运输学院交通管理(新国航方向)231班的柯仁杰满怀感慨地说:“当船员们扯下半旗、高呼口号时,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伟大力量。此次团课让我思考,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也能如先辈般,在关键时刻坚守正义?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作为未来的航运管理者,我意识到,专业能力不仅要服务于效率提升,更需承载家国使命。本次团课教会我们:真正的‘交通强国’,既需要硬核技术,也需要在惊涛骇浪中锚定信仰的软实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上海海事大学以沉浸式团课为纽带,让“海辽”轮的汽笛声穿越时空,激励新一代航海人扬帆起航。未来,学校将持续践行“忠信笃敬”校训精神,深化沉浸式团课推广,聚焦培育高素质海事人才,以专业力量赋能行业发展,矢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海事动能。 方枕流,“海辽”轮船长、上海海事大学杰出校友。1938年毕业于上海海关总署海事班(后并入上海航务学院即上海海事大学前身)。1949年9月19日,他组织招商局“海辽”轮起义,在大连港升起了五星红旗,为新中国海运、民航事业奠定了基础,获得毛主席的嘉勉电。为纪念“海辽”轮起义壮举,1953年版“伍分”人民币将“海辽”轮船形作为正面图案,发行全国。他的壮举不仅被镌刻于历史丰碑,更成为上海海事大学沉浸式团课《“海辽”轮起义》的精神内核。

第一幕方枕流船长带领船员制定起义计划 
第二幕方枕流船长宣布起义,打乱码迷惑信号台 
第三幕船员反对起义,方枕流船长化险为夷 
第四幕准备升旗仪式 
第四幕开国大典当天升起国旗 
演职人员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