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0日,“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暨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总决选及颁奖仪式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为民等嘉宾出席。
本次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航宇科普中心联合承办,并得到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增强科创兴趣、激发科创志趣、树立科创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 大赛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开设创造发明、自然生态、智慧城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其他类别等7大主题,全市各区中小学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16个区800余所中小学申报的4300余个项目,相对去年课题申报数量增长了35%。主承办单位组织科普校园行等活动,邀请专家为科创少年们进行面对面咨询,开展专题培训及科创辅导。 在评选中专家不仅看队员的课题,还通过一轮轮面评看队员是如何思考、如何设计课题及进行研究的过程。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评选出“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各奖项课题1300余件,其中30名队员在“大院士”面前进行了“小院士”科创大比拼,最终师浩天、孙娴蕴、李至柔、张熙和、陈静漪、柏泽瑄、昝佩娴、黄雪润、彭若恩、蔡铭瑄(按姓氏笔画为序)等10位队员获特等奖并被授予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队员们畅想科技未来:平凉路第三小学的师浩天队员关注新能源车更换电池时的定位与锁紧装置;宝山区行知小学的孙娴蕴队员作为一名击剑青少年运动员,设计了一款新型进阶型电子击剑靶,对日常训练进行有效的反馈;市西初级中学的李至柔队员非常关心马路边上下车的安全,她给车门安装上传感器预防“开门杀”事故;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张熙和队员设计了机场空管塔台引导系统提升机场运行安全和效率;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的陈静漪队员对上海动力电池回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民办正达外国语学校的柏泽瑄队员发明了语音遥控与多功能集成的智能病床;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昝佩娴队员为关怀照顾“唐宝宝”设计了一款反应能力与语言训练陪伴装置,呼吁更多人关爱唐氏综合征患者;华二附中附属初中的黄雪润队员每天上学都要从高架桥下走过,她想利用城市高架桥的结构特点设计一个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张江集团中学的彭若恩队员通过基于手势识别可以在学校进行无人视力检测;民办兰生中学的蔡铭瑄队员则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甲虫种类及数量。这些参赛作品既有新科技的生活学习应用、又融入人文关怀及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科创少年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并进行思考和实践,向评委们展示出了一个个独特视角和创意作品。 颁奖仪式上,陈凯先院士对选手的作品进行了点评,并对少先队员们在活动中激发科学梦想、萌发科学向往、树立科学志向,将来走上科学道路寄予殷切期望。自2003年首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命名以来,已产生244名上海“小院士”,616名全国“小院士”,12名全国“十佳小院士”以及9名“市长奖”获得者。 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创素养?如何让“小院士”们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由此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今年上海少年科学院做了一回“有心人”,对近年来部分“小院士”进行了“回访”,他们中有不少在科技领域继续探索,比如航空航天、医药工程、计算机信息、机械工程等。 从事人工智能计算和仿真能力方面研究的第四届“小院士”朱天轶在回访中表示:在少科院做课题研究的过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我分析数据的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提出、理解、以及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并且让我始终对科技的前沿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为我目前从事科技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在同济大学读博的第六届“小院士”程嘉颖表示:小时候在少科院的活动中对科学萌生兴趣,到走上了科技探究的成长之路,现在从事机械工程和燃料科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作为少科院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参与青少年各类科普活动之中,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为孩子们科创梦想助力。 作为面向大多数青少年普惠性科学教育的校外教育阵地,上海少年科学院在市少工委领导下,将聚焦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通过打造科创教育四个一:“一套教材课程、一个展示平台、一批专家团队、一系列赛事活动”,在科学教育领域逐步优化“生态圈”。 少科院将通过“青年科学家+科技特色校+科创少年”联动分层分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拓展“小院士”持续培养、成长成才、反哺社会的新模式,实施红领巾科创成果展示及宣讲行动,共筑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的联建共育机制,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