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这段故事从上海写到酒泉,很浪漫!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4-25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50426150015.jpg

4月24日

10个中国航天日当天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二十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八院试验队的故事从上海书写到酒泉

“很浪漫”,他们说

因为这是离星星最近的工作


“90后”们已独当一面

从设计师的笔尖到操作员的指尖,从深夜的会议室到晨曦中的发射塔,正是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火焰才能照亮苍穹。

微信图片_20250426150104.jpg

锂电池测试岗的周英洁已多次进入发射场,这次已然能够独当一面,面对此次发射场自己工作职责的变化,她坦言:“独立承担测试一岗赋予我技术决策的主体责任,需自主研判电池容量状态,精准比对各阶段容量和电压数据的一致性要求。”

“凌玉师傅告诉我‘次次进场都要以首次进场的标准要求自我’,我也正在努力做到,不放过任何疑点,坚决不让任何问题在我的手中发生!”这个1998年出生的女设计师说起话来,眼神异常坚定。

1999年出生的舱体总装工艺员丁一然,已经是第四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常年奔波于上海、北京和发射场之间,让这位年轻人拥有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和干练。

在上海,他需要关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北京,他需要配合总体完成各项大型试验;在发射场,他要完成整船相关总装和测试工作,“总装工作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所以我们对产品的状态要做到非常熟悉,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控,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放心、万无一失。”

1996年出生的电源分系统设计师陈艺蕾,从事飞船型号已6年有余,这已经是第7次参加试验队任务了,一次次的历练已经让她对发射场电源分系统的测试流程了然于胸。

面对此次首次带队的挑战,她始终保持“首次要有百倍的信心,百次要有首次的标准”的态度,将每一项当天测试的数据做好判读确认,对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做好推演预想,为保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她说:“面对一年两艘的常态化发射,可以感受到载人飞船团队对产品与飞行方案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也在不停地为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优化航天员的体验而努力,给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营打好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426150108.jpg


每一次坚守都是一次担当

航天强国的征程上,伟大与艰辛始终同行。那些细微的光芒,可能是厂房里一个弯腰的背影,是测试数据前一次固执的坚持,或是发射成功后一抹悄悄擦去的眼泪。

微信图片_20250426150113.jpg

“严起来、紧起来、动起来”,这是八院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长丁同才在进场动员会上对全体队员的要求,“作为今年载人航天工程的首发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如既往的战斗力,全力以赴确保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从神舟四号到神舟二十号,二十载光阴在47岁的试验队技术综合杨华星额间刻下沟壑,却从未磨灭他心底的那团火。对待技术,他一丝不苟,任何变动他都能深层次剖析出是否可行。作为试验队的老前辈,一声声“老杨”是大家对他最亲切的称呼,也是对他二十载坚守最朴实的敬意。

“沈鑫,还有一碗粉你多吃点。”面对食堂里队员们的“特殊照顾”,沈鑫艰难拒绝:“不能吃了,再吃腰粗了,下午电池口进不去了。”幽默的回答让大家都笑了起来,这常常是忙碌的试验队生活中轻松愉快的难忘瞬间。总装厂房塔架上,沈鑫换上舱内专用的软底防静电鞋,匍匐爬进了仅有45cm×45cm的电池操作口,在高度不足80cm的舱内,顺利完成了5块电池的安装。漆黑的舱内,一束明灯,照亮着舱内,也照亮着他那认真稳重的脸庞,蜷缩在狭小舱内的身影,正用最沉默的方式,书写着航天人最动人的坚守。


“金牌”对接后继有人

“1号,调整电源电压为28V。”“对接环推出到准备对接位置。”……1996年出生的张汉亭,已经是试验队的“老队员”。作为对接机构机械组件的主管设计师,他从事的对接机构设计工作是一项精密庞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各系统的协同合作,成为张汉亭在发射场的重要工作。

他说:“师傅对我的要求总是十分严格。总是教导我对产品的认识不能只浮于表面,测试结果正常不代表着工作结束,而是应该沉下心去掌握原理,多想想为什么是这样设计。这样的习惯促使我能逐步成长起来,独立胜任岗位工作。”

汉亭口中的师傅,就是对接机构分系统负责人兼二分队的队长于茂华。他既是行走的对接机构“产品百科全书”,又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哪组数据存在历史偏差、哪个弹簧刚度多少,他总能脱口而出。

“对于对接机构来说,交会对接终点的精度越高越好,而对接机构的容差范围则越大越好。所以对每一套对接结构,我们在出厂前都将进行31次捕获缓冲试验,确保我们的机构容差能力符合要求。”

如今,“金牌”对接机构已经顺利执行了34次对接(不包括神舟二十号对接)、30次分离任务,这背后,是一代代对接机构研制人员用智慧和坚守铸就的传奇。

在那些曾经的日夜里,他们反复推演过上千种对接工况,争论过无数个技术细节。他们说“对接的工作其实很浪漫,就是要让两个在太空中高速运行的大家伙,像恋人牵手般温柔相会。”正是这份浪漫的执着,让中国对接从落后到领跑,让“太空之吻”一次次完美绽放。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陈帆 李同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