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什么课的作业居然是外出旅行?这位上海老师这样说……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2-04 点击量:


今年寒假一开始

00后的李舒便坐上Z164次列车

从上海到拉萨

“为了这趟西藏之旅

我筹划了半年

作为送给自己20岁的生日礼物”

 

李舒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名学生

她在一门名为《阅读与旅行》的选修课上

种下了西藏之旅的种子

经过半年的阅读与准备

她要到拉萨“验收”课程成果

这门选修课

正是启迪了如李舒一般的一波波学子

带他们走向“诗与远方”


 “有字书”与“无字书”的组合

“一个人在旅行时必须带上知识

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

每年秋季学期的周二晚上

学生跟着授课老师的足迹

游览上海、北京、香格里拉、西藏等地

不点名、没教材

“PPT”全部来自教师亲自游历拍摄的美图

是这门课的显著特点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31.jpg

施晖在瑞士马特洪峰


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施晖老师

开设《阅读与旅行》的第七年

从第一次开课到现在

教室里几乎座无虚席

有抢到课的“幸运儿”

也有慕名前来“蹭课”的各年级同学

还有他所指导的学校社团

“海鸥通讯社”的摄影发烧友

施晖的课程核心围绕着一句话展开:

阅读的质量决定旅行的质量

看似不用教科书

实际上一节课下来

他向学生介绍的书籍囊括了

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2022级的小秦在课后作业中写道

“我似乎从来没有沉浸式地深入旅行过

在没有做足功课就前往

从一个目的地匆匆赶到下一个

因为这门课的契机

我对于旅行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旅行不只是为了风景

更是为了拥有欣赏风景的眼光”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35.jpg

施晖在马拉西亚观赏落日


关于旅行的阅读

施晖认为

要分为旅行前的阅读

旅行中的阅读,旅行后的阅读

在了解到选课学生想要去西藏旅行

施晖借给她三本书

一种是工具类丛书

如Lonely Planet的《西藏》;

另一种是知识类丛书《走近藏传佛教》

方便学生了解西藏当地文化

除此之外

他还推荐了自己正在读的

《100年前西藏独行记》

以及课堂上播放过的纪录片《冈仁波齐》片段

施晖常对学生说

“在旅行中的‘阅读’就不光是看书了

是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37.jpg

施晖骑行进藏


提升课外阅读量后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在旅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各方面能力

包括机票预订、

酒店预订、行程设计和

合理规划、规避风险

以及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

检索能力和信息采集、筛选、辨伪能力等

“课堂上很多干货

稍微一不留神

可能就会‘错过’一次绝妙旅程”

李舒说道

在读完推荐的书籍后

李舒此次还去到当地博物馆“巩固”

整个旅程结束后

她也将继续寻找书籍文献

以解决旅途中遇到的困惑

通过亲身实践实现一次知识闭环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40.jpg

在西藏拍星空


从旅行中验收阅读的成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施晖每年都会把“上海”单列为一个专题

带学生挖掘上海市内

新颖有趣的目的地

设计“有意思、有内涵、有故事”的

Citywalk线路,或打卡红色旅游景点

他所指导的学生社团海鸥通讯社

每年也会进行春秋两次外出踏察活动

力求让学生更加熟悉上海这座生活学习的城市

接触的学生多了

施晖才真正意识到

他们的活动半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甚至很多上海本地的学生

对这座生养他们的城市也缺乏了解

纵然新的“网红热点”

还在被持续地创造、生成

但很多人对旅游的认识

无非停留在从自己待腻的地方

转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42.jpg

施晖组织学生小组上海市内骑行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份作业

来自一位生长在云南昆明的学生

她巧妙地从自己喜欢的程耳的电影切入

讲述了对上海的变迁

对海派文化的认识

可见,电影和书籍是比较好的媒介

充分的阅读则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上海

在施晖的建议下

有一些学生对外滩的今昔做了比较研究

他也总是鼓励学生们

多去走一走、散散心

再坐一下2块钱的浦江渡轮

从浦东到浦西

坐浦江渡轮总会撩拨起

“70后”“80后”上海人

对黄浦江上交通工具变迁的追忆

而“2块钱的浪漫”

不知道现下的年轻人还能不能体会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45.jpg

施晖带学生打卡上海滨江的“落日大道”


今年寒假开始前

就又有好几个学生向施晖

“一对一”咨询旅游相关事项

“有的学生选择冬游西藏

有的学生选择去海岛度假

相当于把在课上提前预习一遍的旅行付诸现实

……

很期待他们在旅途中的阅读收获”

施晖说

“路在书中,书在路上

路就是书,书就是路。”

李舒在西藏的途中

提交了今年的“课后作业”

她在旅行分享笔记中写下

青春时期的旅行

是无数“第一次”的实现过程

当真正深入远方的山川湖泊

踏上被雪山环绕的日光之城

见到朝圣的信徒时

书本里的文字、纪录片里的画面

变得更加具象化

使她不由得心怀感恩

微信图片_20240206135947.jpg

李舒和驴友在珠峰大本营遇到“日照金山”


在施晖的个人公众号中

还有一条这样的留言

“2014年选修旅游时听了老师的讲座

到今年为止已经一个人去过了20多个国家

谢谢老师给我的勇气”

10年过去

类似的回响也越来越多

《阅读与旅行》课程在2017年

就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

获得立项并通过验收

施晖说

“阅读与旅行

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规划旅游路线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

更好地规划人生旅途,享受生活”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李蕙兰 记者 刘昕璐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