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马伯庸:每个人都能抵达自己的“长安”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9-22 点击量:


9月,迎来了新学年

畅销书作家马伯庸

现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领变者论坛”

“我不是上班之余才写作

我是上班的时候写”

通过幽默的开场

马伯庸开始了

“写作的力量:从职场到长安”的讲述


140643_968.jpg


当了十年职场人

马伯庸

这位以《长安十二时辰》

《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

闻名的畅销书作家

也曾当过十年上班族

他将这段职场经历

视为自己创作的最大宝藏

CFGKECbn.jpg

马伯庸在豆瓣上被读者收藏最多的五部作品


马伯庸的职场生涯始于施耐德电气。他是内蒙古赤峰人,却一点酒都喝不了。然而,堪称“天崩开局”的是,公司分配给他的第一个岗位就是销售岗。

有一次去山东见客户,对方倒满一杯白酒,刚毕业的年轻人不敢耽误公司大事,一咬牙一闭眼,一杯白酒下肚,直接滑到桌底。出乎意料的是,合同竟然签成了。客户说:“这小伙子虽然喝酒不行,人还怪实在的。”

转机出现在公司准备办内刊的时候。“这活谁也不愿意干,因为大家都知道企业内刊没人看。”领导找来找去,发现这个业务不怎么样的小伙子“好像还挺喜欢写东西的”。

马伯庸接手后,另辟蹊径,挖掘公司历史中的趣闻轶事。他以“施耐德电气演绎”为题连载,不仅同事争相传阅,连客户也主动来问:“下一期什么时候出?”

再后来,他的职位越来越特殊——专门给领导写演讲稿。这个职位使他在公司中处于一种超然地位,既升不了职,也没有竞争对手,还没人能替代他。

在这个过程中,马伯庸一直处于写作状态。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版税收入已经超过工资,就决定辞职了。


真正的兴趣不需要“坚持”

把兴趣变成职业

是不是会成为另一种“灾难”?

马伯庸的答案是:

“真正的兴趣不需要‘坚持’

没人会说,自己每天‘坚持’

打两小时游戏

每天‘坚持’看三部电影

因为那是爱好,是休闲

写作之于我,就是这样

是自然而然的事”

140704_363.jpg

电影《长安的荔枝》宣传海报


“辞职第二天,我睡到十点起床,一拍大腿:早就该辞了!”他笑道。不过,散漫生活从来不是他的理想。马伯庸的写作状态更有规律了,他以4000字一天的“上班式写作”保持着“唯手熟尔”。

“每天6:30起床,跑步,吃早饭,送儿子上学;7:40准时到租的工作室写作;17:00结束回家。”马伯庸笑言,自己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室。那个地方离中学很近,还能听到上课铃和下课铃。

一听到下课铃,他就站起来活动腰椎颈椎,休息十分钟;上课铃一打就坐下写作。“他们做眼保健操我也跟着做,课间操我也跟着做。每周一升旗,我也伫立在窗前目视红旗升起。”

这种自律保证了创作的稳定输出。马伯庸认识很多有写作天分的人,一旦一两年不写,第三年写出来的东西就很生涩。“写作和所有技能一样,需要持续训练。”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有一个鲜明特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他看来,这可谓上班族思维的自然延伸。

在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一般人关注杨贵妃吃没吃到荔枝,或对朝政的讽刺。

但以一个上班族的思维,他脑海中立刻浮现的却是:如果我是负责运荔枝的人,该怎么弄?要争取多少预算?协调多少个部门?组织多少人?运荔枝路线怎么规划?怎么写可行性报告?如何跟领导汇报?《长安的荔枝》就是这样诞生的。

他喜欢在历史约束中创作,视写历史小说为“戴着镣铐跳舞”。

“真实世界给我们限制——无论是器物、社会规则,还是历史事实,你能够巧妙处理好,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你写的故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但能和历史上的每个节点都严丝合缝地对上。”

在众多作品中,马伯庸最钟爱的,是被他称为“写给学术界的情书”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非虚构作品正源自他大量阅读学术论文的爱好。


AI时代的写作手艺人

谈到这个时代AI对写作的影响

马伯庸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DeepSeek问世后

他和前同事、专业编辑三人

同时用AI创作小说,看谁写得好

前同事提出的要求是:“请写一个扣人心弦精彩万分的小说。”结果AI输出一团糟,因为需求太抽象了。

马伯庸自己输入了详细提纲:“以敦煌壁画为主题,主角是当地小混混和北大历史教授,教授发现外国人要偷国宝,小混混一开始帮外国人后来醒悟……”结果,AI输出的也算是篇完整的小说。

最终胜出的还是专业编辑。马伯庸说,编辑可能自己不会写,但会挑毛病——“开头不够深入”“人物不够立体”“这段需详细展开”,AI任劳任怨地修改,最终成品堪为最佳。

“这个时代的专业能力,不是会用什么工具,而是能提出什么好问题。”马伯庸认为,尽管AI能够有效辅助写作,但它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尤其是在选题创意、提问和深度思考方面。

他对新生代作者有着一丝担忧:“我们已经出头的作者有个竞争优势——搜索权重。读者进书店看到‘马伯庸’,觉得他之前写得还可以,大差不差会合口味。但新人在没有与读者达成默契时,就要面临大量AI文本,很可能被淹没。”

他开玩笑地说:“我们就是最后一代写作者了。以后等我老了,就找个乌镇那样的古镇,做个小门面,放块牌子:手工写作。”


每个普通人都有高光时刻

日常,马伯庸最喜欢观察小人物

因为他相信

“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高光之处

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140713_665.jpg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他讲了一个亲身经历:在深圳签售时,图书馆不能卖书,只能签读者自带书。一个小姑娘因为爸爸忘了带书,当场哭了。爸爸跑出去买,满头大汗地空手回来——周围书店都卖光了。爸爸用哀求的语气说:“爸爸尽力了。”

作为一名父亲,马伯庸听不得这种话,他叫来小姑娘:“第一,把你地址给我,我寄本书给你;第二,咱们合个影;第三,我跟爸爸也合个影——虽然没达成孩子心愿,但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后来,他得知,那位胖胖的爸爸从未跑那么快过,“虽然是小事,但作为一个父亲,第一次为孩子燃烧自己到那种程度,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日积月累的观察终会转化为创作素材。他最近的作品《桃花源没事儿》,书名饱含对现代打工人的共情:“什么时候你会说‘没事’?正是有事的时候。”

140723_641.jpg

对于桃花源,他也有话要说,“我们还需要‘桃花源’——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终极矛盾之地、隐匿之所。现代人改变不了外界压力,但能改变内心能否迅速回血,减少内耗。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逃遁之地,让自己休息一下,恢复内在的能量。”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这种情绪实际上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职场上做事的背后还是要做人。不是说要追求八面玲珑,而是要始终善良。实际上,最终决定能在职场走多远的,还是真诚。

140729_032.jpg

马伯庸认为

未来职场最重要的

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这个价值不是规划出来的

而是培养出来的

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

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并用它来面对挑战

正是我们每个人

都能够抵达的“长安”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制图:李肇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