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大学生在校内发现千余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同学,这菇能吃吗?”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7-20 点击量:


“这是啥?能吃吗?”

在遇到校园里的不知名蘑菇时

同学们往往会充满好奇

不久前

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

准大四生吴宇杰

通过整理校园里的蘑菇照片

完成了学校公众号的认知专题

向大家介绍了校园里常见的

蘑菇种类及外观

提醒同学们在学校

不要随意采食蘑菇,以免中毒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457.jpg

吴宇杰。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喜欢自然摄影、绘画

纸艺以及记录物种的“00后”

吴宇杰平时就喜欢观测和打卡

生活中有趣的生物

之前他还在校园调研

推出了“赏蝶指南”“果实手册”等专题

在他的汇总下

同学们拥有了更多元的视角

亲近校园


亲近自然,发现校园的更多“B面”

吴宇杰时常会把相机带在身上

他探访校园的

每一片草坪、湿地和树林

只为发现那些栖息角落的小小生灵

或者是新探出头的枝桠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506.jpg

吴宇杰在夜晚戴着头灯进行调研。受访者供图


三年时间

他在校内进行了上百次物种踏查

从城市兽类、乡土植物

上海昆虫、大型真菌等方向切入

拍摄了数百种野生动植物

在校内发现千余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533.jpg

吴宇杰镜头下的野生植物。受访者供图


现在,吴宇杰基本熟悉

学校的大多数动植物

而他还在不断探索

将这些日积月累的成果和图像

分门别类记录在电脑里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经贸大生物库”

也对校园的生态

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537.jpg

吴宇杰在校园内进行观测和拍摄。


在吴宇杰传递的视角里

校园不再只是

几栋建筑物围起来的区域

而是一个时刻运作着的生态系统

更多校园“B面”走入大家的视野

万物有灵,人间草木

校园的角落里

这些生命和果实在顽强绽放生长

构成了另一番不同的校园光景

等着同学们的驻足发现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606.jpg

吴宇杰镜头下的野生动物。受访者供图


酷爱摄影的吴宇杰

还用延时影像记录了

校园樱花林第一株樱花的盛开

让大家亲眼见证春天的到来

通过图文视频和网络

他不断把校园里的自然生灵们

以另一种形式带到大家眼前

“希望各位在学习之余散心赏景

能留意更多校园的美好”


辨草识木,热爱来源于探索

吴宇杰读小学时

学校开展了常见植物的识别比赛

发放了一本有关于

上海常见园林绿化植物的图鉴

里面的植物在他眼里

不再是无名的植株

而是充满魅力的画卷

由此吴宇杰便开始了探索之路

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

与相关学者积极交流

从小时候的图鉴读者

到后来能成为自然相关工具书的编委

他花费了十余年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611.jpg

吴宇杰。受访者供图


从小学到大学

吴宇杰每个阶段侧重点也不同

初中他偏向爬行类动物的探索

高中则转向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工艺

到了大学又迷上了摄影

用画面定格并分门别类

还把他的宿舍改造成了

研究动植物的“实验室”

吴宇杰在深入研究生物的过程中

对自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也有了更多了解和自我认识

他钻研传统工艺复刻“樟蚕肠线”

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最后才制成了来之不易的丝线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616.jpg

吴宇杰自己尝试饲养樟蚕蛾并复刻“樟蚕肠线”。图源: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不期而遇,探味造物的神奇

一次次的自然考察

让吴宇杰越来越明白

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

不仅是单纯的热爱

也是一份保护生态的责任

因此,他持续地强调亲近自然

观测动植物的注意事项

向大家科普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

其实,吴宇杰就读专业是旅游管理

他得心应手地将他对动植物的理解

运用到专业中

在上经贸大会展与传播学院举办的

“蝉鸣仲夏何莲生,邀君相伴赏校园”

第八届旅游线路大赛上

他带领团队设计的“校园生态线路”

获得了一等奖

比赛结束后,吴宇杰小组

还结合比赛内容制作了一些展板

向同学们介绍了校园湿地、草坪等地

自然点位游览的注意事项和常见动物

同时附带了二维码

扫码便能浏览

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官方平台

对这些动植物的详细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721105622.jpg

吴宇杰小组结合比赛内容制作SUIBE校园生态观赏线路展板。受访者供图


至于未来发展,吴宇杰坦言

目前还没有打算将对动植物的研究

进一步发展成自己的事业

吴宇杰希望

他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是纯粹的

但他非常乐于将这些知识和能力

运用到工作和视野中

他相信

将爱好和实践

进行复合型领域交叉运用

也许会实践得更得心应手

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创意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赖炜/文、图(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