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知名母婴品牌宝宝树的创始人王怀南 称自己新创企业 员工周末不响应工作 他感到失望和绝望 于是退出了该公司所有员工的群 并怒称要整顿 该言论引起不少争议

王怀南视频截图
视频里,王怀南说:退了公司所有员工群,确实没法忍受这帮人了。周日有一个同事在直播间声嘶力竭奋斗了好几个小时,让员工去参与互动,结果呼声甚少。 此外,王怀南还表示到了该整军的时候了,“那种失望和绝望让我退群了。 
宝宝树紧急发声明 本人也回应 王怀南上述视频将宝宝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2月4日上午,宝宝树官方账号发文回应此事称,创始人王怀南先生目前不参与宝宝树集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图片来源:宝宝树官方账号
12月4日下午,针对此前发布“退出公司所有员工群”导致的舆论风波,王怀南发视频回应澄清道:“我的视频发出去之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看了三四条转发的视频都是非常断章取义的。” 王怀南表示:无论是哪家公司,都没有任何的所谓裁员举措。自己想表达的不是周末让员工上班,而是一部分员工在努力直播,其他员工只需要转发声援一下,但大家反应速度太慢,所以自己确实有点气愤,所以退群了。但自己之后迅速地被大家招揽回去了,重新进群。 
对于上述事件 很多网友表示同情员工 “一边伤打工人的心 一边想打工人给你挣钱” “谁愿意无私奉献呢?” 
有网友直接吐槽: “别说周末了 下了班都不想回信息” 
也有人表示 这件事也不是无解 

还有人说这个回应 “偷换概念” 
最近也有一个 “员工深夜集体未回信息 激怒领导”的事被热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如何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曾引发热议 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国家层面应确立 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 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法律支撑。” 
归还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不仅是劳动者的心声 也是构建公平、合理工作环境的 必要步骤 
真正健康的劳动关系 也应当建立在尊重、理解和 共同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


“休而不息”的背后 是隐形的“离线休息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如今,让一名老板“破防”的理由如今又多了一条——“休息日没有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 近日,“员工已读不回,负责人凌晨爆粗口”的词条冲上热搜。一些老板在深夜时分突然宣布取消调休计划,或是选择在私人时间里安排工作,得到的反馈往往是员工始终处于“离线”状态,以静默作为抗拒的方式。 这些回应会让老板感到失望,乃至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怀疑与否定,但如果做不到换位思考,那么除了情绪的宣泄之外,毫无意义。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加班”,常常能看到如今年轻人面对的困境:“强迫加班,不加不行,没法拒绝”“大家都加班,自己很难不加班,按时下班跟做贼一样”“我配拥有一份加班费吗?” 站在“打工人”的角度,这每一句吐槽都是对肆意越界的不满及无奈。因为职场天生自带边界感,工作与休息时间有边界,加班与正常上班也有边界。尤其是周末,作为大多数人放松和充电的重要时段,理应得到尊重。 老板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试图用“爹味说教”来模糊边界;或者态度居高临下,动辄威胁“找人事报道”来强行越界,这些无视员工基本权益的行为,也难怪别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要融化职场冰冷的边界感,只有让员工有归属感和获得感。一条试图硬控员工的微信,和理解至上的对话沟通,哪个更有亲切感?“画大饼”“煲鸡汤”式的激励,和给足加班酬劳或者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哪个更能让员工有获得感?答案不言而喻。 此前,上海法院对“碎片式加班”也是加班的认定,给劳动者极大的信心。从法律上来说,只要付出了劳动,且不在上班时间内,无论是不是碎片化的加班,都不影响对加班性质的认定。面对类似的“碎片式加班”,劳动者也应该更有底气和信心去积极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休而不息”的背后,是隐形的“离线休息权”。社会需要形成共识,即严重的超长时间加班对劳动者、企业、市场以及社会都存在弊端。因此,老板们在被“已读不回”破防之前,首先要懂得给予劳动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保持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 人生需要“passion”(激情与热爱),但这份激情的释放只会来自自身权益不被侵犯的底气和自由。归还并保障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用“protection”来保障“passion”,不仅是他们内心的渴望,也是构建一个公平、合理工作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
来源:中国青年报、@宝宝树、潇湘晨报、@王怀南、申工社、工人日报、中青报官微此前报道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责任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