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15次高考的唐尚珺 登上微博热搜 引发广发关注

7月19日上午 为上清华15次而参加高考的 “钉子户”唐尚珺发布视频 称自己被填报的华中师范大学退档 原因是“专业已录满” 
对于被退档,唐尚珺在视频中显得很无奈,“这一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已经做好准备想今年去读大学,但是没想到,想读的师范专业没有报上。”唐尚珺表示,今年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由于其他专业并非师范类专业,也不适合自己,就没有选择服从调剂。 7月20日中午12点多,唐尚珺回复记者称,“心情很低落,思来想去,没有合适的学校和专业,我没有填补录。”谈及接下来的打算,唐尚珺说,“什么都不要想了,回家。就算我想再复读重考,估计也没学校收了。” 
校方回应 唐尚珺被退档原因 7月19日下午,唐尚珺所填报的高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唐尚珺未达到所填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且未服从调剂,因此被退档。该校本科招生网公布,化学(公费师范)专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理工类的录取最低分为609分,物理(公费师范)专业录取最低分为608分。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显示的录取分数
唐尚珺:以为“比较稳” 只填了两个师范专业 今年高考,唐尚珺考了594分,超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19分。 唐尚珺的高考志愿共填报四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唐尚珺曾表示,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他优先考虑读师范类专业。 
7月18日下午,唐尚珺查询录取情况发现,其档案被投放到华中师范大学,后被退档,其退档原因显示“专业已录满”。“这个情况我真没有想到,可能今年的录取分数比较高。”唐尚珺对媒体解释,由于自己没有专项计划的资格,他走的是“正常批”。 
当时,他填报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都是师范类,并选择了不服从调剂。之所以这样填报,一方面他以为自己的分数能被录取,“比较稳”;另一方面其他专业不是师范类,也不适合自己,所以选择了不服从调剂。
此前曾被多所知名高校录取 据此前报道,2016年,记录唐尚珺连续多年参加高考的30分钟纪录片《高十》在广西电视台播出,唐尚珺的经历进入公共视野。 1989年出生的唐尚珺,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一个偏远山村长大。村子距离镇上20多公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离南宁有200多公里。唐尚珺说,他是家里的老幺,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母亲40岁那年才生下他。因为超生,父亲丢了乡村教师的工作,一家人靠务农为生。 
2009年至今 唐尚珺一共参加了15次高考: 2009年,372分;2010年,405分;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530分;2014年,573分;2015年,587分;2016年,625分;2017年,57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6分;2020年,619分;2021年, 591分;2022年, 597分;2023年, 594分。 他解释说,之所以坚持复读,一开始是因为考得不好,“至少上个二本”。后来成绩提高,考得好时,就觉得有希望,再复读应该还能考得更好,甚至考上清华;考得不好时,就不甘心。 这些年,唐尚珺曾相继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他都没有去读。去年,唐尚珺考了597分,被上海交大护理专业录取,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劝他去读。最终,他还是犹豫了,没有去报到。 
纪录片《高十》中唐尚珺在复读的场景。视频截图
唐尚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这里停留太久,有必要走出来了,今年是他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我老妈老了,我不能光考虑我自己。另外,如果再继续下去,估计一两年也很难有结果,还是得先上个大学。不管读什么专业,我都要考一个教师资格证,这样不至于最后很窘迫。”

· 青年时评 · 
青年时评|唐尚珺们,“向前走,别回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7月19日,今年第15次参加高考的广西考生唐尚珺表示,自己已被华中师范大学退档。对于这位“高考奇人”,大家对他的选择一直争论不休。此前,他曾经放出报考清华大学的宏愿,曾经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相继录取过,却出于各种原因皆放弃,十余年一直在反复进行高考,以期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在今年,唐尚珺在高考时明确表示,今年是他最后一年的高中生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将进入大学学习,就读师范类专业。 15年的备考,无疑可以翻拍一部现实版的《漫长的季节》。面对这个15年一意孤行“高考奇人”,他的对与错是无法被简单定义的。他有选择的自由,他也在承受这种选择的代价。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压力只能自己背着。说到底,唐尚珺和其他参加高考的学生本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向往清华还是中科大,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梦想。但是持续15年只此一事反复复读反复高考,这种选择却超出了大多数人理解的常识。 从一个方面来说,唐尚珺是社会的孤例,映射了当一个人做选择,尤其极端选择时,其周边的非功利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纵观社会评论,大部分网友只是劝他要承担起家庭责任,或者是批评他占用了高考的资源,但少有人关注过他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和他如此孤绝的内外因。从新近披露的信息,如今他能想得通,自己都承认要走出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现实中,围观吃瓜看客很多,能有效构成一个人咫尺帮助的良性建议力量却很匮乏。我们总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就承认了这是一个零和博弈。而高考不应该是一个零和博弈。我们既为能够“上岸”的天之骄子感到喜悦,也应为那些失利的考生形成兜底,帮助他们重新接纳自己。这不是简单地多开几个复读班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全社会、整体性的合力和托举。 从另一方面来看,唐尚珺又并不是社会的孤例。人的前半生是靠激情活着的,我们用来勾勒未来的,是梦想而不是现实。但当青春的幻想与现实的铁板撞得支离破碎时,我们很多人和此时的唐尚珺一样,才惊觉已经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是稀里糊涂等待生活的全面进攻,还是在挫折中重新立志,再度矫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开始人生的下半场,这是一道人人都要做的主观题。 纵观唐尚珺今年高考选择的几所师范大学,并结合他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我们仍应该钦佩唐尚珺能做出这个选择。看他的一路经历,这个志愿反映了他想把自己的得失经验与教训传递给未来的学生的一种善意。 在遭受现实的“毒打”后,如果能够重新燃起梦想和希望的火焰,相信就会更加坚定,更加理性,也更加耀眼。而在机会还未来临的时候,在“唐尚珺”们来到进退两难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也期待多一些支持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在时间的列车从身边驶过时,无悔地追着过去的自己喊一句:“向前走,别回头。”
来源:@唐尚珺、央视网、潮新闻、澎湃新闻、极目新闻、中国青年报、九派新闻等 部分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见习编辑:赫兹 校审:神小丢 终审:文心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