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他们回应“乘地铁回复旦大学捐1亿元”!同学们写下40万字……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1-07 点击量:


5年前

复旦校友伉俪乘地铁

给母校捐1亿元的故事

曾在网络刷屏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443.jpg

据复旦大学消息

1月3日

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何佩鑫

重返母校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1亿元”一事

他们表示

“坐公交车、地铁来

这是很正常的事

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08.jpg

“我们一个来自贵州

一个来自吉林

都是从农村出来

得到机会才上了大学

在母校的支持下

我们读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

我们想让更多贫困孩子

也有相同的机会、平台

不要错过机会”

因此

两位复旦校友在2019年12月捐赠1亿元

设立“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

专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捐出1亿元后

二人生活依然朴素、低调

这次

他们带两个小外孙游历祖国河山

都是坐公交、地铁

一天下来,能走几万步

“小孩也习惯

他们从来不觉得累”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13.jpg


590封、40万字感谢信写给他们

重返复旦大学

陈晓明、何佩鑫还和获助学生代表

交流了学习与生活

4年前

大一新生皇甫勃涛获得助学金

如今,他继续在复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

“二老的捐赠见证了我从云南到上海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路成长”

2024年

他斩获中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金奖

项目基于AI技术的晶体材料生成工具

通过聚焦钙钛矿材料的研发

加速关键先进材料的国产替代

这一成果将对接材料生产商

在科研制造业一线开展实际应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何瑞傲雪

获得新生助学金资助后

生活压力减小

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内外

目前她正尝试

英语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16.jpg

同学们还送给陈晓明、何佩鑫一本

《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

四指厚的合集中

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

40多万字

信中除了“感谢”二字

出现最多的词是“努力”——

“去乡村支教,去和那些同样怀有梦想的孩子平等地交流。他们的童年和我的童年遥遥呼应,让我更加坚定了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的决心。”

“我见过清晨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走过午夜时分悄无人息的国权路。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我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毕竟二位先生当年,不也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吗?”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19.jpg


他们已累计资助

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

1973年

何佩鑫、陈晓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1977年2月

两人一同本科毕业于稀有元素化学专业

之后

他们跟随化学系邓家祺教授

继续攻读研究生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24.jpg

1994年

二人在美国孟菲斯市创办公司

从事电化学测量仪器的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26.jpg

5年来

这对复旦校友捐助的基金

通过助学金、天使医保、

应急帮困、学业发展、

助力成长、生涯发展、海内外交流、

社团发展等9个板块基金、19个资助项目

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4000多人、

研究生5000多人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29.jpg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32.jpg


· 青年时评 ·

微信图片_20250107130538.jpg

让教育在朴实无华的助力中薪火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最近两位复旦校友陈晓明和何佩鑫重返母校,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2019年12月,老夫妻俩乘地铁到复旦大学给母校捐赠1亿元的事情至今还在流传。而5年来,受到他们资助的学子正在茁壮成长。教育,正是在这样朴实无华的助力和接续中不断传承延续。

谈及当年乘地铁捐巨款一事,老俩口的回复很质朴坦率,“坐公交车、地铁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做普通人是一个人的本分。”他们表示自己当年都是农村出来读书的,在母校的支持下,他们才有机会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出国进修,并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可以说是母校复旦改变了他们俩的人生轨迹。为了报答母校,他们捐赠了巨款,就是要让更多贫困孩子也和他们当年一样,有相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近年校友给母校捐款之风兴起,这些校友大多在母校就读时受到过照顾和支持,学成之后便想到投桃报李,希望尽自己之所能,助力母校发展,让学弟学妹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让教育接续传承,延绵不绝。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在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之中薪火相传,永不黯淡。陈晓明和何佩鑫这次回母校,收到了同学们赠送的《致陈晓明何佩鑫校友伉俪的感谢信合集》,厚厚一大本书收录了收录590封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共计40多万字。由当年1亿元赠款设立的“复旦大学陈晓明何佩鑫校友基金”已累计资助本科生4000多人、研究生5000多人。很多学生因此发奋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注意到,这些感谢信里除了“感谢”之外,出现的最多的词就是“努力”。有的学生说,他去乡村支教,努力地把爱和温暖传递下去。还有的学生说,尽管路途曲折多有意外和失败,但他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变些什么。助教固然可以是资金上的支持,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学长当年在母校无微不至的培养下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他们精神激励着后生更加奋发有为,为了建设国家,为了改变人生而不懈努力。

对于教育的传承和助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陈晓明和何佩鑫一样“乘地铁捐巨款”,但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温暖。这份善意和温暖就在对母校力所能及的助推之中,就在对校风和学风的传扬之中,就在对学弟学妹的培养和提携之中,就在对让所有人相信“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切实行动之中。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古国,几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从未间断。在这条教育的长河里,很多人为之付出、不计回报,很多人为之坚守、不求名利。这一部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历史。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复旦大学、网友评论等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责任编辑:赫兹、实习生 卷帘

校审:神小丢、林桂人

终审: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