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期盼已久!上博东馆今起试开放,单日限额8000名→(附预约指南!)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2-02 点击量:


上海博物馆东馆

今天向市民撩开了神秘面纱

春节长假期间

这个气势恢宏的艺术殿堂

将持续对公众开放

每天接待8000人次

微信图片_20240118160037.png微信图片_20240118160037.png微信图片_20240118160037.png


“展厅这么气派,真是难以想象”

市民陈女士今天中午和单位请了一个假,专门赶到上海博物馆东馆来当第一批入馆的观众。“展厅这么气派,太难以想象了吧!”一步入博物馆,陈女士就走不动路了,一边惊叹,一边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几天前,终于抢到了开馆首日预约门票的陈女士很是兴奋,“啥叫迎接新年?能够成为上博东馆的第一批观众,这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了吧?”

陈女士说,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馆的时候她也就四五岁的样子,那里虽然地理位置好,展品精美,但总觉得小了点。她一个小孩子一两个小时就逛完了。但是她听馆长说,未来细细参观上博东馆要三天时间。

虽然现阶段对公众开放的只是占东馆总面积25%的场馆,但已足以让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恢弘。场馆变大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展品的增多。

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是第一临时展厅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季“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上博东馆青铜馆。三星堆展汇集了全国28家文博考古机构的363件文物,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

至于青铜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上博人民广场馆的青铜器馆,这里的展品也多了不少。上博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胡嘉麟表示,这次青铜馆增加了不少新展品,比如一套四枚的宋徽宗钦制青铜编钟乐器,就在库房里放了几十年,这次终于可以与观众见面。“青铜器其实在商周之后就开始衰落,从官方的礼器变成了百姓生活用品,但是宋徽宗时金石文化兴盛,他就决定‘复古’定制这套编钟。所以这套编钟在中国青铜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218.jpg


三星堆“翘臀小立人”成为新网红

这一阶段去上博东馆看展,当然最大的看点还是“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这次上博联合了全国11个省市的28家单位来举办这个展览,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精品是倾巢而出。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241.jpg

图源上海博物馆


不过记者注意到,相比之前呼声很高的黄金制薄如蝉翼的“金面具”,三星堆的“翘臀小立人”似乎人气更高,与之“合影”的观众排起了长队。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246.jpg

图源东方网


这个颜值极高的文物全名叫“竖披发青铜人像”。这应该是商代晚期的人物,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脑后有五组竖发,最亮眼的是,它臀部后翘、膝盖弯曲、肌肉健硕,是个完完全全的健身美男。自从2021年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后,这件文物就备受关注。

专家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个“翘臀小立人”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从发饰上看,跟三星堆最新出土的獠牙鸟足的发饰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它到底是神的形象还是人的形象,还需要再研究;从衣着上看,它有传统中国右衽的穿戴方式,蛮夷都是左衽,它是右衽,还是属于汉文化圈,中原文明都是一样的方式。”

这个三星堆展汇集了最新考古发现,最新文物修复成果。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阵容。展览利用东馆的一楼和二楼两个临展厅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分“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表示:“我们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已经举办了三个展览,从最初上博一家举办,到后来联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同举办,到现在是全国28家单位共同举办。我们就是想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多元一体,呈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特性。”

 

“大克鼎”终于住上了“单人间”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252.jpg

变化最大的还是上博的青铜馆。记者了解到,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在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更新迭代。

最大的变化是很多著名文物的展览空间升级换代,环境变得更为优渥。原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将继续展出,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大克鼎这次入住青铜馆的C位“单人间”,升级版的展陈硬件让“移动它”不再成为研究员们每次布展头疼的事儿。同时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最新陈列共有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记者注意到,青铜馆在原有的体系上其实是增加了两个部分:第一是融合期,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第二是复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你也心动了吗

附最新预约指南→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257.jpg 


微信图片_20240131115613.png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团市委联合文汇报共同推出《青年说发展·科创篇》系列视频,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基础研究等领域的5位青年,聆听他们投身科研攻关、与上海双向奔赴的故事。


《青年说发展·科创篇》之曲珊

算法工程师,很百变!

95后算法工程师曲珊

是一位致力于打造

贴近生活算法的非典型“码农”

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从“跟着走”“一起走”到“领着走”

她希望尽己所能

以算法为引擎

驱动上海的创新之轮

微信图片_20240203154546.png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见习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