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西瓜甜不甜?” “甜!” “一、二、三!” “茄子!”
随着几声轻快的“咔嚓、咔嚓”,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正门口,一群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盛满笑靥,正随着摄影师的口令摆出各种造型。 


此刻,信息学院班导师杨建国,正化身为摄影师,为这群即将毕业的学生拍“大片”。迎来送往,连续四届学生,班导师杨建国总会坚持一件事:为学生们翻着花样拍照,定格最美的青春身影和校园岁月。
是班导师,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摄影师! “爱编程,爱摄影,更爱学生” 这是很多人对杨建国的评价 他是学生口中的“杨导” 是每次班级活动都自带相机 给学生拍照的“摄影师” 是其他同学实名羡慕的“别人家的班导师” 是毕业后学生聚会一定会请的“老杨” 
今年,杨建国所带的计算机171班 走到了毕业的十字路口 拍大片这件事,班级同学可谓望眼欲穿 让“老杨”拍照,同学们都很期待 而且也让其他班级艳羡万分 不仅是创意十足 最重要的是,摄影和后期 均由班导师杨建国老师亲自担当 “我们此次毕业大片分别在徐汇和奉贤两校区拍摄,除了学位服主题外,还结合班级同学问卷调查和班委讨论,确定了古装古风主题。”班级学生王梓璇说。 学位服照多选择校门、教学楼、教室、图书馆、大草坪、塑胶跑道等教学和生活场所。 
而古风主题毕业照的拍摄地点则选择在了校内“辰园”,一个古朴典雅的小庭院。水系、台阁,错落有致的场景天然为出片加分,其南边,又正好有一片竹林,无形中平添了十足的“侠之韵”。 

“成为一名武林大侠,闯荡江湖,是许多男孩子小时候的梦想,感谢杨导,圆了我们心中的‘武侠梦’”。班级学生王智博开心地说。 

趴地将相机视角尽可能放低、 攀爬梯子抢占制高点、 为找到最佳角度把自己扭成S型…… 这名摄影师的敬业身姿 也被学生们悄悄记录了下来 

这在杨建国看来,都是必须的。“上得了天下得了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摄影师,才是好摄影师”,而自己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愿为班级学生留下一份独特的青春记忆 在拿到大片后 同学们纷纷晒在朋友圈 实名羡慕纷至沓来 
171班班长何腾朋友圈
“梦想表达大会上,杨老师和我们一起开心地憧憬未来;风筝会上,杨老师和我们一起感受春天,交谈甚欢;策划毕业活动时,杨老师在我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杨导对我们的爱,初逢时不以为然,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会越品越深刻。”计171班班长何腾这样介绍大家心中的对杨老师的画像。 
记者了解到 今年是杨建国担任班导师的第13个年头 从2013年开始 杨建国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摄影 购买了大量的书、器材 累计花费10多万元 9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摄影“小白” 成长为集摄影、后期于一体的专业摄影师 
热爱摄影的杨建国 哪怕是一次班会,也不忘带上相机 对于为学生用点心思花点钱 在他看来是“应该的” 这背后是一份发自肺腑的热爱 

杨建国说,自己不过是想用业余特长为班级同学留下一份独特的青春记忆——每年为班级拍摄一次集体照,等到同学们毕业时,再结合日常活动照片,制作一本“青春纪念册”送给学生。
青春万岁祝福无价 “计算机171班37名同学,经过4年的努力,有15人考上研究生,2人出国深造,其他同学就业。感谢他们4年的陪伴,希望他们前程似锦……”在杨建国发布的一条朋友圈里,简单朴素的言语,却饱含真情。
杨建国说,由于第一年大类招生的关系 这个班有的同学自己带了三年 有的同学带了四年 学生们知道他喜欢摄影 就早早预约了档期 请老师继续保持毕业季摄影师在线 
这不,继前些天拍完了徐汇校区的大片 本周末,杨建国还将与学生相约奉贤校区 再创作一组 同样留下满满青春记忆的奉贤校区专属大片 其实,杨建国仅为今年的毕业班拍摄 就个人出资了4000多元 用于古风服装和道具的采购 对于这笔钱的付出,他并不感到心疼 
“主要还是希望为他们留下美好的青春时光,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杨建国说,因为年轻本就非常美好,自己与学生的接触,看见他们的成长和有所成就,就会感到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据了解,这些年 杨建国连续带过四届学生 在最早率队的一个班级 那时候用的还是卡片机 自己还尚未认真学过摄影 2013年开始认真学习摄影后 才开启了真正拍毕业大片之旅 


在这些年,杨建国还给自己的学生 拍过充满青春朝气的生活照 拍过英姿飒爽的国防生 拍过同学们参加军训时认真的脸庞和欢乐的瞬间等 


“青春万岁! 希望他们将来继续寻找自己 成就自己和奉献自己!” 结束采访时 杨建国也借此送出对学生们的一句祝福 这位“别人家的老师” 你羡慕了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黄奕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