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基层代表座谈会上 许多基层岗位上的平凡人 成了发言的座上宾

广大基层一线同志 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持续奋斗 奉献付出 为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我们普通市民来说 大家与他们或许未曾谋面 却早已结下了“过命”的情谊 疫情尚未结束,每个人的心底,或许仍有一丝不安。但每一次走出家门,总有许多并不起眼的日常细节,适时地传递着安心:商场门口,保安小哥举起手,拦住了还未出示健康码的顾客;公交车上,司机提醒每个上车乘客“戴牢口罩”;小区一旁,物业人员细细察验着一个个陌生牌号的外来车辆……这一个个超出他们常规职责的“多此一举”,是为了给上海这座特大城市里,筑起一道隐形的、坚固的安全屏障。 
你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吗? 一位外滩保洁员 每天要背起20公斤重的药水桶 洒扫消毒; 学校里的清洁工 要在孩子们上学前 擦完1000多对课桌椅; 负责运送疫苗的管理人员 凌晨两三点就忙碌起来 送苗、分苗、配苗 当医护人员走上接种岗位的一刻 他们却默默地退到了幕后…… 老人们常说,干一份工作不难,干好一份工作不容易。疫情当头,这份“不容易”就变得更加具象,可感可知。 抗疫这两年,许多基层一线同志常把同一句话挂嘴边上。他们说:这是一次实打实的考验,考验的是自己的岗位职责、创造能力,和一颗柔软的良心。 反过来,千千万万的我们和脚下这座城市,同样面对着考验。考验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那些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放弃自己利益的人。 理解、合作,这是疫情之下,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体谅:在需要出示“码”和测量体温的时候,请不要吝啬伸出你的手;当陌生人提醒你戴好口罩的时候,请说声谢谢并付诸行动;当偶发的病例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请自觉遵守隔离和健康观察的规定,保护好自己,亦为他人负责。我们也最终会发现,这一个个小小的善意与配合,足以钻进每个基层一线同志的心底,生发出无限的干事力量。 
作为国际航空枢纽 疫情发生以来,浦东机场 承担了全国机场约50%的 国际货邮吞吐量 以及全国近三分之一的 出入境航班与客流 不少网友都感叹 浦东机场太不容易了 一线的工作人员太不容易了 

涉客货人员集中居住“事不过夜” 不到一个月建成“机场一村” 
身为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检护卫保障部总经理,自疫情防控开始,曹流就一直在防疫一线工作,今年8月起,他又担任了浦东机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办公室主任,对浦东机场国际客货班进港流程、洗消点规范建设、浦东机场地区二集中人员管理、浦东机场地区核酸检测等工作进行了再梳理、再排查、再部署,在机场口岸防疫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曹流(右二)深入一线检查防疫工作开展情况。(供图)
曹流介绍说,防疫至今,浦东机场共保障国际进出港航班8.4万架次,转运隔离境外旅客66万人次,货邮吞吐640余万吨。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5月2日阿联酋航空的EK302航班,那是浦东机场历史上,可能也是中国民航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架包机。航班上有273名旅客,全部都是我国海外侨民,其中老人47名、孕妇38名、残障人士16名,此外还有身患癌症、脑梗中风、心脏病等重症患者……人员情况十分复杂。同时,根据航班计划,飞机在浦东机场停留不能超过2小时,怎么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入境航班的各项流程? 
浦东机场早早准备了最优的飞机滑行路线和保障方案,并完成了桌面演练;2个相邻机位,23辆救护车、20余辆转运巴士、200余名保障人员严阵以待。当天20:46,航班抵达;20:58飞机靠桥,升降平台车靠机、120转运、货物装卸、防疫检查……一气呵成;22:43,飞机推出;23:03,飞机按计划顺利起飞。最终,浦东机场以旅客39分钟全部下机、105分钟完成保障的速度,创造了疫情防控航班保障纪录,阿航工作人员惊呼“奇迹”,在阿联酋航空致上海机场的感谢信中用“伟大”一词表达了对上海的敬意。 “这是机场速度,更是上海速度,也是浦东机场联防联控、精准工作‘硬核’的一面。”曹流说。 除了“速度”,还有“温度”。为服务EK302航班上的特殊旅客,浦东机场把功课做精做足——预先得知,航班上一名孕妇有先兆流产症状,机场调配升降平台和专用车辆,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医院;为了服务脑瘫儿童和残疾人,提前备足了轮椅;为了方便与聋哑旅客沟通,还专门请了手语老师…… 
浦东机场连夜全员核酸检测
今年8月20日,浦东机场外航货机作业人员确诊阳性。为及时阻断传播链,上海机场迅速行动,动员组织集团下属各单位干部员工900余人,对驻场1082家单位、7万余名员工进行全面排摸,组织浦东机场地区1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会同市卫健委组织近600名医护人员连夜组织筛查,两天完成两轮全员核酸采样工作。同时,浦东机场连续工作,快速推进货运和客运、国内和国际航班的“两分离”,人员作业和居住的“两集中”各项工作,建实验方舱,落实集中居住、强化源头防控……在市委市政府的指挥领导下,上海机场举全员之力,以“事不过夜”精神与病毒赛跑。 曹流介绍说,在目前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为进一步做好机场高风险工作人员管控,防止疫情风险流入社会,浦东机场在自去年11月开始的冷链操作、机组保障高风险人员实施集中居住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全流程的梳理,整理出19家单位4400余名高风险岗位人员纳管名册;通过全机场的通力协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机场一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建设,成为全国第一家完成机场自建集中居住点建设及入住使用的机场;通过全方位的组织动员,协调联系36家集中居住酒店,在8月27日实现所有高风险人员的“应住尽住”。 “我们将在防疫工作中,持之以恒地以最严格的主体责任,最严格的管理标准,最严格的督查,最有效的统筹,构筑起更为坚固的抗疫防线,全力以赴守卫好国门、守护好城市。”
创上海迄今阳性确诊最多纪录的单个航班 是这样被提前布控的 
浦东机场是守卫上海城市安全最重要的“入城口”。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副处长张澍回顾了一年半以来的抗疫经历。 她说:“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坚持口岸联防联控、坚持做好内部防护,是浦东机场海关与边检、民航等中央在沪单位,以及地方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筑牢上海空港口岸疫情防控防线的重要经验。” 
张澍在防疫一线工作
张澍介绍,疫情前,浦东机场海关就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开展信息搜集,打击走私。疫情发生后,这套方法也被运用于疫情防控,从而及时获取境外高风险人员情报,构建疫情防控甄别模型,多维度交叉开展风险研判。 这一风险研判利器,在去年4月俄航SU208航班中发挥巨大作用。 张澍记得:“当天,布控信息显示,多名来自重点国家地区的高风险旅客即将搭乘该航班入境。我们现场高度重视,加派人手,从早上9时直至下午4时,一线海关关员们才脱下防护服。该航班也创下了单个航班确诊最多、阳性率最高的纪录。” 
张澍难忘抗疫之初关员工作强度极高,最长的一次,防护服她足足穿了8小时。但随着疫情防控向纵深发展,海关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手段,自主研发了自主申报机、多功能分流机、远程验核机等,实现了100%电子申报和无接触验核,约90%的入境旅客可通过自动验核,直接进入后续的核酸检测环节。 对于在通过多功能分流机时亮黄灯或红灯的高风险人员,海关则通过远程验核机进行人工验核。 “这样的工作模式,使我穿防护服的时间大大缩减,旅客的通关体验也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安全与便利的统一。” 
如今,在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关员引导入境旅客通过多功能分流机完成测温,并根据风险高低实现精准分流。(姜森文摄)
抗疫以来,一张海关关员与支援机场人员的并肩照曾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照片中的两位,站在空港检疫通道口,防护服背后分别写着“身后是祖国”“身边是战友”。这句话后来成为全国抗疫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也是上海口岸联防联控最真实写照。 
张澍介绍,疫情防控之初,上海海关和众多口岸单位、地方疾控部门及地方各区政府共同创设了“口岸大流程”,逐步形成口岸通关、入境人员转运、隔离管理“三个工作闭环”,并作为通关模式沿用至今。 “从口岸到地方,各单位、各部门按照清晰的责任链条,逐环交棒、接续发力,完整搭建了从国门到家门的管控闭环。” 早在去年3月,浦东机场海关就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指导组,每天在现场监督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此外,海关总署、上海海关两级监控指挥中心还同步开展视频巡查。 张澍感慨:“在我看来,各级督导检查机制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来对待我们,现在,大家都自觉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我们已在思想深处意识到,安全防护工作,就是一失万无!” 抗疫迄今,上海海关关员内部防护到位,确保了“零感染”。
防疫专班人员的555天: 滴水不漏,能打硬仗 “今天是我参加区疫情防控办社区专班转运工作的第555天。”9月10日,松江区防控办社区专班人员转运组组长顾星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555天里,许多工作细节他都历历在目。 
“我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区内重点筛查人员转运,并对包干街镇社区防控、隔离点工作进行指导。” 顾星告诉记者,自组建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队伍以来,共组织20批由机关志愿者、公安、医疗、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转运机场入境人员13622人(含中国籍12543人、外国籍1079人),实现工作人员“零感染”、转运对象“零差错”,在“外防输入”上守好“国门”。 
在顾星看来,建立一支拥有较强应急处置反应能力,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专业队伍是工作关键。 “转运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和危险性。目前,我们的队伍共有60余人,包括志愿者,公安等,需要每月轮换。可‘大换血’,也意味着队伍的经验不足。” 顾星说,为使他们能够迅速掌握防控政策、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松江区一方面编印了《松江区机场入境人员转运工作手册》,另一方面在疾控专家防护培训、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老队员带班带教、新队员提前实训等方式,岗位一对一以老带新交接,最大限度保持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战斗力。 转运组平时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出现紧急情况后,还要能打硬仗。去年12月28日,有外来入境人员在结束健康监测后复阳,并已经在外活动。接到通知后,顾星和同事们在半小时内全部到位,将涉及到的重点人员紧急转运。今年8月18日,松江区有庐公寓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顾星他们配合流调进行转运,当晚将378位重点人员全部落实转运或管控,做到转运及时、事不过夜、人员管控“零遗漏”。 顾星自豪地说:“转运组能做到24小时待命、15分钟准备、1小时内到达区内任何一点开展应急转运工作,在应急任务中发挥了‘尖刀班’的作用。” 
“在经历一次次‘硬仗’后,转运组成员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顾星告诉记者,在555天里,他看到志愿者们最初因为防疫物资匮乏,为节省防护服,彼此间互相勉励,宁可不喝水、不吃饭,也要咬牙坚持干完12个小时,再更换防护服。“哪怕是寒冬腊月,他们每次更换防护服时,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 
最近,在转运工作人员驻地,新出现了几名自学成才的理发师。“由于转运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在驻地长时间工作生活,短的为期一个月,长的要半年之久。因此,理发成了刚需。” 顾星告诉记者,最初是几名司机师傅通过观摩网上教学视频,并互相理发积累经验,后来是志愿者们请他们帮助理发。“大伙儿笑着说,以后多了门手艺,都可以开理发店了。”
疫情防控的隐秘流调队伍 这样实现溯源、排查的快速和精准 “仅今年8月以来,我们就先后完成了浦东机场、松江中心医院、静安昆仑宾馆等12名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流调工作。”制服笔挺、眼神锐利,今年43岁的谢晓峰,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他的工作,是与数据打交道,与同事们一起为疫情防控构筑“数据屏障”。 
今年8月2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防疫再度进入紧张状态。此前一个夜晚,数据流调已先行展开。 从获悉疑似报告开始,谢晓峰他们就绷紧神经,与疾控、卫健等部门即时联动,第一时间展开数据流调:涉疫相关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算力强大的系统里,经过一个个精密编制的数据模型的运算和梳理,再由人工多重筛选,确诊病例的居住地、轨迹,及密接人员的相关信息,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快速、精准的数据流调的结果,为各方面快速反应、大力协同、精准管控、有效筛查,赢得时间、掌握主动。之后,人们看到了密接人员被妥善实施隔离,连夜进行规模浩大却又不超出必要范围的核酸检测;公布确认病例行踪、涉及区域和场所,同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一系列举措,被评价为体现了上海抗疫的“速度与温度”。 “任何一个细微的数据,都是跑赢疫情的关键。”谢晓峰深有体会,实战中展现的快速和精准,离不开必要和充分的准备。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数据部门的省级公安,上海市公安局依托“两张网”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部署,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公安与疾控、卫健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的信息通报无缝对接,为大数据排查提供了丰富的比对数据源,也为数据流调工作夯实了基础。仅8月以来,谢晓峰和同事们就先后完成了12名新冠确诊病例的数据流调工作。 事不过夜——疫情防控是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为提升响应速度和精准排查水平,谢晓峰和同事们围绕数据汇聚和研判分析能力,组织了近百次模拟训练和实战练兵。同时,他们不断完善数据模型算法,共构建超过60个涉疫数据模型,经过多次优化,极大缩短了首份数据流调报告的出炉时间。 疫情爆发至今,580多天,奋战在数据流调战线的谢晓峰,度过了“记不清有多少个”的通宵夜。 “我们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建立了7×24小时备勤响应机制,很多同事都主动放弃休息、连续加班,以保证各项涉疫大数据排查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那些追着温暖光明、负重前行的人 那些在寒夜里努力过、奋斗过的人 请允许我们再说一声 谢谢你
记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部分内容来源:东方网、上观新闻、文汇报、上海发布等 责任编辑:黄奕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