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0后、80后 和00后齐聚一堂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有代沟”? 然而在东滩广袤的滩涂上 有这样一些人 虽然他们的年龄、身份不同 但却始终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 今天是国际爱鸟日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运动、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鸟类集中的地点(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鸟类,为其套上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等标志物,测量登记后原地放飞,以便在其他地点再次捕捉或观察。
00后科研人 一年两次驻扎岛上 在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一处环志屋,23岁的赵也茜在等待老金捕鸟归来。她的工作是为鸟儿“上环”。上黑下白,这是东滩自然保护区特有的鸟类环志颜色,在鸟脚上挂上刻有国名、地名和独有编号的环志,就等于为飞来东滩的鸟儿们上了一张“身份证”。再给鸟儿做个“体检”——测完翅长、喙长、体重等等,这些被保护区记录在案的鸟儿就可以恢复自由了。 
环志工作内容类似于给鸟儿上“身份证”。
从3月中下旬到5月初的春季鸟类迁徙繁殖期,这个来自复旦的00后都会驻扎在崇明岛上,除了周末回学校,这3个月中,每天她都要重复这样的工作。“我学的是鸟类生态学,东滩是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与我们学校进行了合作,一起开展科研工作,主要是为鸟类佩戴卫星追踪器,通过追踪鸟类的迁徙,来研究它的活动规律以及栖息地利用情况。” 
赵也茜。
这是赵也茜第三年来东滩开展鸟类环志工作。2022年8月,她第一次来的时候,很幸运地“邂逅”到了勺嘴鹬,这是她特别喜爱的一种鸟类。“它也是一种濒危动物,全球可能就只有几百只,非常罕见,没想到第一次来东滩,我就见到了‘真鸟’。” 让赵也茜感到惊叹的还有金伟国的鸟哨。“鸟一般是很难吸引过来的,但金师傅他们用鸟哨就可以把鸻鹬类都吸引过来,我觉得非常厉害。”第一次见到老金抓鸟的场景,这个00后女孩最大的感受就是“神奇”。 
60后老金与00后赵也茜。
师徒传承鸟哨绝技 合力守护鸟儿 拥有“鸟哨”这一神奇技能的金伟国是一名60后,从1998年保护区成立,金伟国便开始专门为生态保护而捕鸟,一晃已是26年。 
东滩自然保护区。
茫然无际的芦苇深处,金伟国和徒弟换好防水连体衣、拿上装备给养,来到滩涂上,用铁铲翻起泥土,形成适合鸟儿游动的水塘,再将硕大的鸟网小心布置于水面的掩护之下,一一摆放好候鸟模型,设置好盖网机关后,两人便噙着鸟哨走到远处坐定。 鸟哨用竹子削切而成,中间的洞里插着一小片铜片,通过这只竹哨,老金能吹出三十多种不同的鸟叫声,吸引鸟儿“自投罗网”。他8岁便开始和父亲学习鸟哨技艺,曾经,他捕鸟是为了谋生,如今,却是为了“护鸟”而“捕鸟”。 
金伟国和徒弟在捕鸟。
驻守东滩20多年,经老金之手捕获放生的鸟儿不计其数,他也见证了保护区越冬候鸟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修复。但老金一直有个心结——鸟哨技艺复杂难学,如果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这项技艺是不是就后继无人了?好在3年前,他终于有了第一个徒弟——尹洪超。 尹洪超是80后,从2009年开始在东滩保护区负责安保巡逻工作,他经常远远地看老金捕鸟,向老金拜师是他毛遂自荐。“我也想为保护这些鸟做更大的贡献。” 学艺之初,尹洪超跟着老金在滩涂上听了几个月的鸟叫声,通过日复一日的“磨耳朵”,终于渐渐可以辨别出不同鸟儿的叫声。学会了“听”,尹洪超便开始练“进阶技能”——“吹”。功夫不负有心人,尹洪超现在已经可以吹出十几种鸟叫声。 
东滩自然保护区。
这项“关键1%”指标稳定增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崇明鸟类环志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从2002年起,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较系统的环志工作。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共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则超过5万只。 
东滩自然保护区环志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崇明东滩环志的鸟儿在整个亚太候鸟迁徙路线的沿线地区被观鸟爱好者、科研机构等捕获并报告。仅2024年1月,东滩保护区收到5种6只次水鸟的目击回收记录,分别回收于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和菲律宾邦萨摩洛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东滩环志护鸟的影响力,也逐渐走向世界。 “目前,保护区内共有30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达到19种,国家二级达到59种。”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道。 
吴巍。
近年来,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持续显现,其成效也直接体现在栖息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上,作为湿地生态重要评判标准的“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正逐年增长。“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来到12种。”吴巍说,“经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水鸟种群评估》比对,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等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 
东滩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点。
无论是00后的科研人 还是60后、80后的守护者师徒 都在为鸟类生态保护 而默默努力着 为他们点赞!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部分来源:绿色上海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