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汉服文化体验场景的愈发多样 人们对汉服妆造的需求正在日益加大 汉服妆造师这一原本有些 冷门的职业也随之兴起 这个职业的状态究竟是如何的 会不会是下一个择业新风口呢
01 需求升温 但依旧小众 汉服妆造师伊娃告诉记者 现在正值踏青季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会选择穿着汉服去诸如 顾村公园、辰山植物园 这样的景点拍写真 对汉服妆造的需求比平时多了不少 
汉服妆造师伊娃(左一)
“一个独立汉服妆造师做一个造型一般需要2-3个小时,所以,即使是在旺季,一天场子赶下来,最多也就做2-3个造型。我从业8年,从整个化妆行业来看的话,汉服妆造依旧是小众门类,无论是从单价上还是数量上。除非是铁杆的汉服爱好者,那些随着旺季而来的一时兴起的客人,其复购率是偏低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服妆造在总量上的相对平稳。”
02 入门容易 但精通很难 伊娃所在的明熙传统汉服礼服馆 90后的主理人曹懿蓉 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系 在做了几年白领后选择裸辞 前往杭州的一家 中国传统妆造艺术学校 学习了1个月的汉服妆造 之后回到上海 开出了这家传统汉服礼服馆 在她看来 要做一名合格的汉服妆造师 熟习汉服在各个朝代的不同款式 以及与之相应的妆容特色 是最基本的自我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 展现汉服整体的神韵和审美 否则就很容易将汉服穿成“四不像” 
主理人曹懿蓉(左一)
“我们需要用专业的知识和审美 跟客人沟通细节 无论是服装还是妆容 都与历史背景和审美意识紧密相连 如果张冠李戴了就要闹笑话了。” 曹懿蓉表示,最近随着汉服的升温,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赛道,想转行过来做汉服妆造师,入门容易,但精通很难,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精进。在她的案几上,一直摆放着几本介绍中国历代女子妆容的书籍,随时翻阅,温故知新。 
一枝清涵工作室主理人一瓢聪 也感同身受 当记者联系到她的时候 她刚刚结束一场 汉服文化进大学校园的活动 她告诉记者 除了汉服文化知识科普讲座的 需求量在明显增加之外 不少年轻人对汉服妆造师 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 她正在准备开设相关的培训班 
一瓢聪
“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已经有几家广告公司找到我,为他们拍摄的广告提供妆造支持,这在以前是比较少见的。” 一瓢聪表示,上海不像西安、洛阳这样的古都,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流量,所以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状态。虽然汉服的知晓度和接受度在普通民众中不断扩大,但是在汉服妆造师这个行当来说,面临的却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买方市场,这种竞争更多的是来自在不同维度上的比价。
03 趋势向好 但仍需努力 90后山西女生思雨 是今年1月刚从北京来到上海的 是一家沉浸式汉文化美食剧场的 专职汉服妆造师 主要的工作 是为前来用餐的客人 提供汉服妆造服务 “我们这里一共有8位妆造师,平均下来每场每人要为10个客人做汉服妆造。”思雨说道,“我们规定,必须在20分钟,最多30分钟内完成一个妆造。当时光为了提速,我们就培训了半个多月,即便大家都已经是有一定经验的汉服妆造师了。” 
因为时间所限 思雨她们给客人化的 基本都以古风淡妆为主 客人对妆容的要求 好看多于复原 有时候也会遇见穿着宋制汉服 要求画唐朝侍女妆 将朝代混搭的客人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妆造师会友情提醒,耐心引导 当然,最后是否采纳 还是看客人的喜好 当记者问思雨为何会放弃在北京3年的积淀选择南下的时候,她表示,还是非常看好这个市场的:“有时候,实在来不及化,上海这里的客人宁可错过观看剧场演出,也要来亲自体验一下汉服妆造。现在,我们还在持续招聘汉服妆造师来满足客人高涨的需求。” 
今年是90后国风博主徐悦尔当汉服模特的第13个年头,2024年央视春晚的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里也有她。在她看来,汉服妆造区别于其他妆造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光是美,更是审美,而审美的背后是文化。 “对于任何一件新鲜事物来说,第一次的体验感至关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妆造师也是一个引路人。作为汉服妆造师,除了技巧之外,更要去了解文化和审美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这条路上走长走远。这个市场刚刚兴起,需要更多的耐心,让大家看到更高的审美。目前的定价体系还不太明晰,商业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去努力的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一直致力于对中国古方妆品与妆容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推广,她表示,相较于在研究领域,妆容复原在运用领域的确是热闹许多。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当然,这种创作是有学术、科学依据的,从视觉出发最终抵达的是内涵。我比以往更在意妆容的实用属性,希望它们可以被传承下去,古为今用。所以,就目前来说,无论是在学院里还是在市场上,对汉服妆造师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我非常看好这个赛道。而且,在这个赛道里,最活跃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希望可以涌现出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