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卡牌盲盒在未成年群体中风靡 从“奥特曼”到“小马宝莉” 一张张卡片让不少孩子“上头” 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地买 不但把零用钱都“投”进去 有的甚至偷家里的钱去买
眼下正值暑期 不少商场的卡游区不乏青少年的身影 而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 也有未成年人“蹲守” 这些小小的卡片到底魅力何在? 为何会让未成年人上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进行了调查
线下 各种价位卡牌盲盒吸引未成年人 记者来到一家大型商场的卡游店,发现卡牌盲盒被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品种琳琅满目,大多数都是“小马宝莉”。这些卡片有按一小包卖的,也有成盒卖的,而售价也不算便宜,最便宜的10元2包,一些知名IP的则是10元1小包,成盒的则要几十甚至上百元一盒。 
在柜台的显眼处还摆放着一张“卡游消费提示”,上面明确写着: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需取得监护人同意或有监护人陪同。 
在记者观察期间,不时有未成年人在柜台前挑选卡牌盲盒,虽然店的面积不大,但前来选购的年轻人并不少,而“小马宝莉”的柜台前不时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初二学生集卡两三年已投入10万元 “运气好,真是运气好!”即将读初二的小哲(化名)刚刚和妹妹拆完了一套699元的卡牌盲盒,他们在48张卡牌中拆出了一张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签字卡。 
“这张(签字)卡目前的价格在2600~3000元。”老板一边夸小哲运气好,一边跟他聊天。小哲对这张签字卡却一直爱不释手,听到老板的报价后,他立马在手机上查起了这张卡片的价格,而相关App上也显示,这张卡的标价是3000元,这让他非常开心。 

对于一“出手”就花699元买一盒卡牌盲盒,小哲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他表示,自己集卡已经有两三年,总“投入”已有差不多10万。“我爸也爱玩这个,10万是我和他一起玩的投入,我们主要是集球星卡,NBA的、足球的。”小哲坦言,这次拆出的孙颖莎签字卡,是他们迄今为止拆出的最贵的一张卡,“我们盲盒买的不算多,大多数都是从网上收的卡。” 他认为,集卡和以前的集邮是一样的,都是个人兴趣爱好,至于一张卡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属于仁者见仁,“就像女生买包一样,100块的包和10万块的包,从实用性上来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买10万的包?就是个人喜欢。” 
线上 拆卡直播间明确标识“未成年禁止下单” 下单时默认勾选“已成年,同意代拆” 除了线下商店,各短视频平台都有很多拆卡直播间,在直播间里,不但可以轻松购买卡牌盲盒,而且一些玩法也很刺激。 
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直播页面的醒目位置,都会明确标示“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有的主播也会强调未成年人禁止下单,但在直播过程中,基本不会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而且下单时,系统都已默认勾选“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即便是未成年人,也无需任何操作即可直接付款下单。 
而直播间各种产品的价格也不便宜,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根据玩法的不同,有的产品售价高达2180元。 对于各种拆卡直播间,不少消费者直呼“上瘾”,有人表示每天都被“硬控”几小时。“直播间里的拆卡,给了这个过程足够的沉浸感和仪式感,主播们熟练的操作和互动,让每一次拆卡都充满了期待和激动。”大学生小萱说,自己很喜欢看直播间拆卡,也下过不少单,“家里的弟弟妹妹也有喜欢看的。”
疑问 卡牌盲盒为啥能让未成年人“入坑”? 玩法背后是升级过的成瘾机制 对于风靡未成年群体的卡牌盲盒,很多家长很头痛,既担忧又无法理解。 为什么这些小小的卡片魅力如此大?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卡牌盲盒各种玩法的背后其实是升级过的成瘾机制,就算是成年人也容易欲罢不能,更别说是未成年人。 
他介绍说,上瘾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及时反馈、随机奖励和增大投入。90后小时候风靡一时的水浒卡,就是做好了前两点。而如今,让00后、10后孩子疯狂的奥特曼卡和小马宝莉卡,则不仅做好了这三点,还找到了更多元素在里头角色扮演。 而完成了前期规则框架的搭建后,其销售渠道从线下到线上、从大商场到小卖部全部铺满,孩子们很容易就接触到,而且与动辄上百元的玩具相比,几块钱一包的卡片未成年人的零用钱完会承受得起,于是很多孩子就此“入坑”。而当集卡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拥有了稀缺卡片后,孩子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崇拜”,会产生愉悦的心情,进而会更不惜代价去买。 
在业内人士看来,卡片盲盒其实就是利用了孩子们的不成熟,以及心智上从众、上瘾、虚荣等心理,构建起来的庞大的类金融卡片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这一数据从侧面证明,如今的卡牌盲盒已成为游戏、玩具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你有买过卡牌盲盒吗?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