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你也许不认识他,但你一定看过他画的漫画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8-11 点击量:


640.jpg

一支笔,一个人

点染出一幅幅科普画卷

十余年间,“混子哥”陈磊

在知识普及的赛道疾驰

孕育出科普漫画品牌“混知”

上海,始终是他腾跃的坚实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8-12_135502_038.jpg


从上班族到漫画科普先锋

生于江西小城的陈磊,从小就对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满怀憧憬。大学毕业以后,他如愿在汽车行业找到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上海。

陈磊自嘲中学时做过“学渣”,“为什么同学能学会,我学不会?”当时的他总搞不明白。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与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学生时代的困惑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高效地学习?

而漫画,正是这个“学渣”给出的俏皮答案。2010年后,互联网腾飞,当别人在博客比拼文字时,这个思维天马行空的上班族,构思出了自己第一篇漫画科普。

微信图片_2025-08-12_135504_951.jpg

“我很嘚瑟、开心。”陈磊笑着形容漫画最初走红时的心情。回忆起漫画最初走红的情景,陈磊脸上洋溢着笑容。第一篇漫画科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科普顶流的“混知”宇宙。


5分钟的短视频

要花一整天来做

今年,陈磊新开设了“混子哥边画边讲”系列。视频里,他握着笔,一边快速勾勒线条,一边把科普知识揉进漫画里。

做这个系列全是难点,”他感慨,“我面对镜头容易蒙,只能提前写好台词,反复练口条。”单是拍摄加剪辑这两项,他就得从早上十点一直耗到凌晨四点,可剪完一看,“也就五分钟”。

微信图片_2025-08-12_135508_968.jpg

“我们所做的每一篇漫画科普,都不是凭空从肚子里掏出来就能直接用的。”陈磊说,在创作前非得自己先学明白了、吃透了,才能动手画。通常来说,实际绘制只占全部耗时的五分之一,剩下的时间,全都花在了前期积累上。

公司的墙上,“信息量要少”一句话非常醒目。此处的“少”,并不是单纯的简化。“所谓信息量少,其实是要精准抓住核心。”陈磊解释。漫画不过是传递知识的载体,那些藏在线条和色彩背后的“逻辑推导能力”才是关键。“抓住这个根本,读者读得省力,我也轻松,整个学习过程也更顺理成章。”

微信图片_2025-08-12_135512_576.jpg

陈磊的方法论确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以“混子哥边画边讲”系列为例,这个账号目前仅发布了十几条视频,传播速度却势如破竹——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均快速突破了百万粉丝,他们的内容甚至获得了“上海发布”的转发。


视频时代

跌跌撞撞地探索

10年前,当大段文字还在屏幕上占据主导,陈磊依靠漫画直观的视觉冲击与凝练的表达,迅速占据传播先机。那时的陈磊总说:“要以最快的速度最高效地传递知识。”可如今,在短视频面前,漫画似乎也显得有些 “迟钝”了。

这是一个图文逐渐走向边缘化的时代。陈磊并不否认。但作为图文创作者,他在这种表面灰暗的图景里,窥见了自我更新的可能。“在视频时代,你是否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挖掘?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就能够脱颖而出。”他坚定地说。

微信图片_2025-08-12_135515_247.jpg

正是以此为原则,混知在视频时代探索,跌跌撞撞地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除了最为人熟知的公众号“混知”,在短视频博主的必争之地抖音、年轻人聚集的B站等平台,混知以短动画、真人出镜手绘科普等多元形式,用更鲜活的姿态吸引着不同圈层的受众。如今,几个平台覆盖上千万的受众。

“我们当然想一击必中,但那很难,即使今天,我依然不觉得最完美,一直在寻找和尝试。”“混知”这一老IP十余年茁壮成长,创始人陈磊却以完美主义者的姿态,始终带着挑剔的眼光前行。


反哺共生

在上海遇见和创作

熟悉沪团团的粉丝们应该知道,沪团团与“混子哥”也有过多次合作。

@上海年轻人,怎么抓住未来发展机遇?重点都给你划好了!

十年之前,我__________

你真的了解长征吗?85年后的今天,一起来看这组漫画→

对于上海,陈磊表示:“不是我选择在上海留下来,而是我绞尽脑汁,要在上海扎根。”

“混知”也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增光添彩。“在上海中心大厦,我们开了一家两千平方米的混知书店;在嘉定远香湖,我们开了一个书店打卡点。”分享知识,陈磊认为不仅需要图书,还需要空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知识。”

谈及不久前出台的“沪九条”,这位创作者兼创业者倍感振奋。“这是真金白银的扶持,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对创作者的利好。”陈磊说。给钱、给政策、给场地,一切都正在落地。在来上海的十几年里,陈磊成长、飞跃。而眼下,这座他深爱的城市,又给予他坚实的支撑:“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官方给予更好的创作土壤,而我们会成为越来越有担当的内容创作者。”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图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