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听外国人推广上海话是种什么体验?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2-07 点击量: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在金山区各界人士春节团拜会现场

一位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小伙

吸引了众人目光

他不仅用正宗的金山本地话

和观众拜了早年

还与主持人用金山话对答如流

 

这名“长得洋里洋气,说话土里土气”的

90后阿根廷小伙名叫

Federico Demarco

他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吴飞得

吴飞得在上海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

今年即将毕业

主要研究包括

金山话、松江话、嘉定话在内的

上海郊区方言

几个月前

他回了一次阿根廷

最近回到上海

又一头扎进了郊区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153.jpg

在上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飞得”


临近春节

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

家家户户挂花灯、做奘糕

吴飞得跟着同样喜爱方言研究的

金山朱泾小伙封烜鑫

走进了村民家里

用金山话问起了金山过年的习俗

还学做朱泾花灯

在灶头边等着热气腾腾的奘糕出锅

颇有难度的金山方言

被他讲得十分顺溜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08.jpg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11.jpg

吴飞得说

“飞得”是母语名字Federico的音译

而“吴”姓则是因为

自己喜欢研究吴语

他从小就对各种语言特别感兴趣

母语是西班牙语

学校里说英语

19岁开始接触中文

会说八国语言的他对中文尤其痴迷

他不仅是阿根廷第一个

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六级的人

更因为与上海姑娘结缘

而练成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14.jpg

2018年来上海后

吴飞得研究起上海方言

会用专门的字表、词表

来记录这些方言的

语音、词汇、语法

在认识了朱泾小伙封烜鑫后

他俩经常出现在金山的田间地头

寻访着适合的本地老人

抢救着本土文化之根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17.jpg

飞得走村访埭


寻找合适的发音人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奔波于金山多个村委会之间

他们找寻发音地道

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本地老人

“老早点种田个辰光

全拿铁鎝来坌田个

(以前种田,都是用铁鎝来翻土)

……”

今年76岁的陈金毛

是金山朱泾镇新泾村人

吴飞得和封烜鑫找过他不下20次

每次陈金毛都会耐心地用金山话

介绍农村先前的种田方式和方言

封烜鑫用金山话询问

吴飞得则用专业的话筒收音

并在电脑上认真记录

两人还时不时探讨、请教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20.jpg

飞得定期来朱泾镇新泾村与村民陈金毛探讨金山方言


在吴飞得看来

金山话特别有意思

在吴语中也有明显的特点

“从声调上来说

相比上海话只有5个声调

金山话中的

朱泾话、枫泾话、兴塔话

都有8个声调

金山其他地区的方言

也有7个声调

因为我很喜欢语言

当然希望有意思的方言能够传承下去”

说起方言,吴飞得更加健谈

他举例“吃”这个字

金山区的东、中、西三个片区的

方言发音各不一样

他分别进行了演示

从细微差别处感受到

他对方言研究的专业

微信图片_20240208133223.jpg

飞得拍摄的抖音片段


目前,吴飞得和搭档封烜鑫

正着手将现有的研究成果

编撰成一本关于金山方言的书

“主要记录4年来的调查结果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

除此之外

凭借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

吴飞得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

创立了“吴语学堂”

将吴语区各地方言字音、词汇

制作成免费的在线吴语词典供查阅

“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深深吸引着我

在深入研究吴语的同时

我也希望能为对吴语文化感兴趣的人

提供帮助和服务

研究上海方言这条路

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希望让更多年轻人

关注到这个地域文化之根”

 

640.gif640.gif640.gif

青春上海专属红包封面

来啦!

沪团团来送“福”

春节氛围感从这里开始~


关注“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内容

近期会不定时掉落红包封面哦!

640 (1).gif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