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年龄最小的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提了什么建议?还有这位获奖大学生说……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1-12-30 点击量:


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刘晶晶

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昨天举行。会前,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代表,其中,就有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小学五年级学生丁梓轩和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00后学生陈司瑶。


年龄最小的她

为城市增添儿童独特的力量和贡献!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453.jpg

“实在是太激动了!”今天,当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联系到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小学五年级学生丁梓轩时,她还沉浸在昨天参加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的兴奋之中——作为年龄最小的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代表,丁梓轩受到了市委书记李强的亲切会见。

回忆起昨天的会见,丁梓轩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原本以为,李强伯伯会按照我们这些代表的座位顺序进行询问,没有想到,他在询问了一个老伯伯和一个外国友人之后,就直接来询问我的建议提案了,非常重视我们青少年。而且在合影结束后,他还特地询问我‘双减’之后的变化,我高兴地和他分享了现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说起当时所提出的建议,丁梓轩介绍说,南翔东社区有一幢四层楼的活动用房即将面临改造,于是就邀请了南翔镇东社区儿童议事会的几位成员提提意见和建议。作为议事会的理事,她代表小伙伴们提出,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偏向低龄儿童,没有考虑青少年的需求。希望社区改造时,能开辟一个区域,让青少年在家附近有一个同伙伴一起阅读、活动、交流的空间。

让丁梓轩意想不到的是,社区真的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改造后将二楼专门设计打造成了青少年空间。在假期里,小伙伴们会在那里一起做作业、一起读书、还会自发组织一些活动。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被采纳,让丁梓轩和小伙伴们感到既荣幸又暖心。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00.jpg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03.jpg

记者了解到,南翔镇东社区儿童议事会成立于2019年,儿童议事会作为有效平台,进一步提升社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参与社区治理,使儿童在友好参与中焕发出快乐幸福的正能量,积极为嘉定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为小美南翔增添儿童独特的力量和贡献。

丁梓轩一家四口是新上海人,定居南翔东社区已有16年。丁妈妈表示,这些年来,他们一家生活、工作在上海这座城市,也见证了南翔镇的巨变,希望可以为城市发展尽一份心力,通过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助力城市更美好。

丁梓轩说:

这次之后,我更加受鼓舞了。我要做一个有心人,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小主人翁的精神,提出更多‘金点子’,让我们的社区越来越好。

据她透露,最近,她正在做关于老旧路牌更换以及垃圾违规乱扔的调查,希望让更多青少年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以志愿者的方式,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来自同济大学的学生代表

希望让世界更了解真实的中国!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10.jpg

“能代表大学生这样的青年群体去提出想法,并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感到特别荣幸。”作为市学生联合会推荐的代表,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00后学生陈司瑶参加了昨天举办的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对此,她感到非常激动。

在上海市第十七次学代会上,同济大学的中外学子通过陈司瑶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西班牙籍华裔留学生林铭两位代表向学代会提交了一份提案,是关于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的,这份提案也转变成了一份00后人民建议。

陈司瑶介绍说,

我们具体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构筑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新范式本。可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当代文化等主题,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鼓励留学生们以中文和母语撰写文章、录制视频,借助校友会、企业、媒体等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发布,推进形成一条从‘输入感知’,到‘知华友华’,到‘输出传播’的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链。

二是明确‘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这一时代课题。通过不同领域的小故事,向世界展示日常化、生活化的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中国观,推动世界与时俱进认知和研究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助力向世界表达中国。

三是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加强创新理念、内容、体裁、方法、手段,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把中国当代价值观念融会贯通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建议不能缺少青年学生的声音。学联学生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的共同指导下,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以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为契机,开展了提案(学生建议)征集工作。

市学联第十七次学代会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市59个高校学生会、23个研究生会、16个区学联的“走心”提案229件,并通过网络投票(20万票)与综合评审产生本次学代会“十佳提案”。提案议题从身边小事到国之大计,从“硬核”科技到“软实力”提升,从快节奏到慢生活,从自主创业到区域合作,展示了上海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向心力”。

提案的“出炉”来源于青年学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以陈司瑶的这份提案为例,同济大学仅2021年,就迎来了来自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名国际学生新生。但他们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所欠缺,传播手段和讲述形式还存在不足。在学校里同国际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仍然能感受到部分国际学生对中国、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足够。

如何客观全面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在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支持下,同济在校留学生联合中国同学共同打造了“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品牌项目,留学生们尝试将中国故事用国际方式表达出来,以留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客观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传播至海外。项目团队累计拍摄了200多条短视频,通过脸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他们的海外粉丝遍布五大洲,分布在185个国家,截至目前点击率已超过1.7亿次。该项目也获得了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14.jpg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18.jpg

微信图片_20211231131521.jpg

作为同济大学学生会执行主席,陈司瑶平时就对红色经典很感兴趣。在她的寝室里,全员都会很自觉地主动学习红色经典,会一起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书籍。理论学习之余,她也经常去中共一大会址、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等红色场馆参观,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

陈司瑶热衷于用实践感悟中国。大学四年,她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各地村庄,在实地调研中探索乡村振兴的成效,结合专业知识调研、分析,也会前往老式弄堂和上海新城区,探索城市更新和新城崛起的路径。“我希望真实全面的中国可以让世界看到。”已经保研本校的陈司瑶说,这项工作她会继续坚持下去。

作为青年学生,需要有参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要肩负起自己对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的使命和担当,要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昨天的参会更让她坚定了这份决心,在和其他人民建议提出者交流的过程中,陈司瑶很受鼓舞。“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和同学们继续积极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多多建言献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些好点子。”她说。







整合:乔安娜

责任编辑:黄奕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