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2024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 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
开诊10个月、接诊近万人次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系统内,拒绝上学门诊的一周号源显示全满。该门诊副主任医师李瑛当天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14岁的千千,她是因为遭遇校园暴力,进而拒绝上学的。 与千千不同,16岁的佳佳不肯去学校的原因却是从一卷涂改带找不到开始的。佳佳和妈妈都知道,导致她不能上学的肯定不是那卷用完了的涂改带,而是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焦虑、迷茫。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佳佳喘不过气,她不知道怎么诉说,只有手腕上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伤疤知道,她已经承受不住了。 
在北京儿童医院,李瑛接诊了因为各种原因而拒绝上学的青少年。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疾病,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管哪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可能就是拒绝上学。 
李瑛表示,拒绝上学的现象在初一和高三群体中较为常见,其次是初三和高一群体,这是一种年龄阶段性特征。他们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孩子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通常,当孩子已经无法维持正常上学时,就表示其心理问题已达到至少中度以上的程度了。
走不进校门的孩子 走不出焦虑的家长 儿童青少年的任何心理和情绪障碍都有可能导致拒绝上学,据相关文献介绍,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 医生介绍,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突然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往往手足无措。 在拒绝上学门诊,很多父母为了带孩子看病,放下手中的工作专程请假前来。在问诊中,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成为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李瑛和其他医生要帮助父母们把期待调整回合理区间。 
接诊过程中李瑛发现,一些父母来求助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认为看完医生孩子就能回到学校了,有的家长甚至暴力逼迫孩子返校,这些做法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李瑛说,其实孩子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自己也很困惑,父母最应该做的其实是先去接受和面对,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理解他。 在诊疗过程中,李瑛注意到,如果全家都以治疗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为中心,孩子的心结可能越来越解不开。他建议,家长可以选择不再关注、谈论孩子上不上学的问题。“父母真正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自然而然向你靠近。要相信孩子的成长力量是很足的,要帮他们梳理清楚,把被卡住的点打开。”李瑛说。
强行返校适得其反 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是关键 在家长克服焦虑、换位思考,百分之百地接纳孩子之后,拒绝上学门诊的治疗就可以转向孩子了,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成为治疗的关键。 在治疗中,李瑛会给家长两张表格,分别是《心身治疗家庭计划表》和《行为观察记录表》。《计划表》用于安排孩子一周七天的活动。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约定,进行以文娱活动为主的非课业学习,比如看书一小时、下楼运动一小时等。《观察表》则是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整个治疗是一个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的过程,又叫作“行为激活”。 
李瑛说,许多父母往往总是关注孩子的大进步,却常常忽略微小的进步,而实际上,守护这些小进步至关重要。在门诊沟通中,他更多建议家长放下对返校时间的过度期待,因为一旦抱有强烈期待,反而可能影响当下的康复进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受治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后通常都会获得动力尝试重回校园,但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再次退缩。 今年初,北京儿童医院推出了向日葵成长部落心理工作坊,帮助在拒绝上学门诊治疗过一段时间的儿童青少年,进一步恢复社交、融入集体,寻找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平衡点。在这样的过渡环境中,他们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从新的朋友那里获得新的支持。 当上学被视作“绝对正确”,离开学校的孩子就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实际上,拒学的终点是重新找到自我延伸的方式,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那个卡住的结,从中突破,再次出发。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在困境中努力摸爬了一遭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礼物。
· 青年时评 · 
孩子拒绝上学之痛 不能只让家庭承担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北京儿童医院自开设“拒绝上学门诊”以来,不少家长带孩子来求助,此情此景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厌学现象尤为突出。据相关文献介绍,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了解这一背景后,对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就不难理解了。真正值得探究的是,学生厌学为何如此普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从北京儿童医院的临床实践来看,孩子厌学有多种原因,但无论哪一种,普遍存在着家长处置失当,使问题雪上加霜的情况。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李瑛建议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放平心态,和医生一起想办法解决。 可见,青少年厌学和家长举措不当是有关系的,因此要缓解问题,首先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到厌学发生的原因,掌握治愈“厌学症”的方法,那么看多少次医生,恐怕都无济于事。 但压力也不能全都给到家长这边,实际上,很多时候家长也是身不由己。举例而言,当孩子拒绝上学,不少家长最担忧的是孩子“跟不上进度”,这看似本末倒置,实则是基于客观环境的正常反应——当同龄孩子在各种“卷”时,自家孩子耽搁学业,可能导致在升学路上被甩在后面,最终影响前途。而对双职工家庭来说,孩子不上学,谁来陪伴呢?如果孩子厌学是诸如校园霸凌等非家庭因素造成的,家长又有多少能力解决呢? 要家长放平心态,说起来容易,但置于现实条件中,每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没那么简单。 家庭是社会这张神经网络的神经末梢,面对青少年厌学这一复杂议题,若仅停留在“家长处置失当”的层面,单纯将责任推给个体家庭,无异于让某一条神经承担整张神经网的震颤。这对单个家庭是无法承受之重,长此以往会让神经末梢“脆断”,压垮一个家庭。青少年厌学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唯有学校、医院乃至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分担压力与苦痛,共寻应对之策,问题才有望真正解决。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

2025年4月15日 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今年的主题是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 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每个人 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维护者 
部分来源:央视新闻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制图:李肇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