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年轻人也能入住养老院了?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6-26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34.jpg

近期

在全国各地兴起的

“青年养老院”引发热议

有人认为它们颠覆了

“养老院”的传统意义

让青年得以体验慢生活

可谓是年轻人的心灵栖息地

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其制造噱头、宣扬躺平

对此,你怎么看?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近期,社交平台上兴起了一个个名为

“青年养老院”的地方

据了解,这是一种面向年轻群体的

新兴休闲与社交场所

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

或拥有良好生态优势的郊外

给年轻人提供暂时远离都市高压环境

放松心情的空间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38.jpg

与传统民宿和出租屋不同

“青年养老院”包食宿

提供多种休闲活动

还会组织各类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

部分青年养老院还提供

以工换宿、以工换饭的机会

网友对“青年养老院”看法不一

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为年轻人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躺平文化”的体现

担心会影响年轻人的斗志

争议的核心在于

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帮助年轻人解决问题

还是仅仅让他们暂时逃避生活压力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41.jpg


小院主理人

倡导的“青年养老院”理念不一

小院主理人们对“青年养老院”的理念

也不尽相同

有的主理人认为

“青年养老院”主要瞄准

迷茫的青年人阶段性躺平的精神需求

有的主理人则认为“青年养老院”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居社区

是为了让年轻人

带着全新的力量和梦想再次出发

在上海郊外

隐藏着一处名为

馋溪小院的宁静角落

它的主理人欣恩创建小院的初衷很简单——

她观察到不少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渴望逃离都市的繁忙

寻觅一片可以暂时安放疲惫身心的净土

恰好她在乡村拥有几间闲置的房间

便萌生了以工换宿的想法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43.jpg

小院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

更是一个美食与心灵疗愈的集合体

从手工米酒、酒糟鱼

到各式手工甜品

每一份美食都承载着

欣恩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青年养老院”

欣恩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她并不赞同将其视为青年“躺平”的象征

相反,她想利用小院为年轻人

提供一个可以暂时放缓脚步

反思自我、重新出发的场所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47.jpg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50.jpg


入住青年

入住体验感有好有坏

小舒原本是“大厂螺丝钉”

今年3月决定离职做数字游民

离职后的第三个月

她住进了“青年养老院”

“还没确定下一个落脚点前

我选择来这里体验一种新生活。

这里四面环山,民风淳朴

可以在河里舒服地泡脚

还可以爬到山顶俯瞰村子的全貌

还能去山上割草喂羊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52.jpg

小舒评价“青年养老院”像一个

集乡村生活体验、社交互动为一体的

青年社区

它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年龄的个体

营造了年轻友好的社群氛围

让大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乐趣

然而,她也直言“青年养老院”

尚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

“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健全

可能会给居住者带来一些不便。


专家声音

去体验真正的社会

敢于、甘于平凡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深入分析和解读了当下渐热的“青年养老院”现象。他首先分析了其受众群体,即暂时待就业青年群体。他认为“青年养老院”功能定位与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错位,同时对于这类机构在心理安抚、能量积蓄以及经济支撑方面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年轻人真的能在“青年养老院”得到心理疗愈、积蓄足够的能量并且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吗?其间他们的经济来源问题怎么办?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他表示担忧不已。

对于那些选择入住“青年养老院”,暂时处于失业状态或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陆晓文的建议简洁而深刻:“用自己的血汗与力气养活自己,去体验真正的社会。”先学会在社会中自力更生,想办法独立生存下来,自食其力,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陆晓文建议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化生活与事业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回头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真实,敢于平凡,甘于平凡,勇于实践,找寻到值得珍视的东西,从而寻回迷失的自我。切忌在他人对“不凡”的鼓吹中迷了路。


· 青年时评 ·

微信图片_20240627125455.jpg

“青年养老院”是噱头

青年寻找慰藉的心却是真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段时间,不少咖啡厅、酒吧、民宿、农家乐打出“青年养老院”的牌子,吸引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前来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享受所谓的“养老”生活。这在青年人群体中形成一股“潮流”,也在舆论场上引起争论。有人认为年轻人是在逃避责任,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当前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年轻人用“暂时养老”的方式调整状态,我们应当包容。

其实,仔细分辨这些“青年养老院”的实质内容就能发现,它们并不具备养老的基本设施和功能,也没有护理人员、保健医生等,相关服务无从谈起。除了更换名头,它们依然是咖啡馆、民宿……说白了,将“养老”和“青年”挂钩,无非是商家用于招徕消费者的噱头罢了。而热衷于此的年轻人也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不是冲着养老去的,而是另有所图。

在这里,语词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分离,“养老”已然脱离日常语境,变换了内涵。对年轻人来说,“养老”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养”意味着肉身从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能愉悦地享受生活;“老”则代表在社会关系中占据较高位置,从而避免很多针对年轻人的刻板偏见,获得精神上的释放。这种肉身解脱和精神释放所带来的自由度和松弛感,才是年轻人内心渴求的。

那为什么要去“青年养老院”寻求呢?因为它们大多位于远离市区的郊区或乡村。远离市区也就远离无处不在的喧嚣、远离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慢下来、静下来,细细体会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青年养老院”这块招牌产生的聚集效应,吸引了一大批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和职业背景,因为相近的感受、共同的需求走到一起,互相取暖、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青年养老院”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价值。年轻人在这个场景中放松身心,寻找同温层,收获“满血复活”的充实感。

当然,“养老”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调适,人们终究要回归原有轨道,重新考虑如何与自身、与他者相处。对此,人类学家项飙“重建附近”的提议值得参考。项飙认为,年轻人出于种种原因逃离身边的小环境是可以理解的,但逃避不解决问题,反而加剧虚无感。项飙建议年轻人从自己的“附近”着手,多和周遭的人与事打交道。比如,和一起乘电梯的邻居聊聊,和小区保安交谈、观察沿街商铺的生态等。通过对一草一木的观察、了解,重新构建自己和周边、和社会的关系,从现实中汲取力量。

“青年养老院”映射了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是年轻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试图找到平衡点。但是,真正的成长需要面对而非逃避困难,需要积极与周边环境建立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对于“青年养老院”

你怎么看?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