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两年打卡200回,打“飞的”都要来!亚洲大厦为何如此吸引人?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3-02 点击量:


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有人两年间到访过不下200回

有人专程打“飞的”来打卡

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向这栋楼

体验不同的戏剧人生

这里是亚洲大厦

一个在人民广场垂直生长的“中国百老汇”


位于汉口路650号的亚洲大厦

曾是沪上以举办展销会著称的老牌商务楼

外表普普通通

内里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天楼内的白领们正常上下班

8小时之外和周末

这里的电梯常年需要排队候梯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26.jpg

观众们蜂拥到这个申城小剧场聚集地

大厦幻化成一个弥漫着

灯光、活力演出的“大舞台”

↓↓


观众:一部好剧反复刷百场

《阿波罗尼亚》的演出空间

被观众亲切地称作“小酒馆”

2月27日晚上7点半

坐在“小酒馆”里

24岁的薛小姐看着咫尺之外的

三个音乐剧演员唱唱跳跳

“昨天刚数过,加上今天是101场。”

这是她第101次进到这个“循环”之中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33.jpg

厚厚一沓票据记录着她下班后的时光


薛小姐是刚毕业那年“入的坑”

第一次来亚洲大厦观剧是2020年12月27日

无数个夜晚,她一下班就到这里打卡

除了《阿波罗尼亚》

薛小姐也往返于大厦里的其他小剧场

加起来的观剧次数达到200多场次

台上的演员哪怕唱错一个音她都能听得出

还制作过一份13页的详尽PPT攻略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36.jpg

同样是《阿波罗尼亚》忠粉的陆小姐

去年7月份才到上海工作

但她已经刷剧100多遍

此前她在西安读书时

也会经常打“飞的”到亚洲大厦观剧

“上海是中国环境式剧场的发源地

我喜欢那种沉浸式的感觉,很过瘾。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41.jpg

《阿波罗尼亚》剧照(亚洲大厦剧团供图)


当置身于逼真的场景内

观众也成了剧中一部分

“Papa!”“哎!”

在需要互动的环节

观众像训练有素的群演一样

配合着台上的演出

这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默契

晚上9点50分左右,演出结束,观众们并不着急离开,反而开始排队等待“SD”(Stage Door的缩写,演员通道入口)。几位资深剧迷拿起长枪短炮,对着钟爱的演员拍照,顺便自发维持现场秩序。因为要求合影、签名的人太多,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40分钟。

同样火爆的还有周边售卖点。看完《灯塔》,从事设计工作的剧迷倪小姐买了多套周边打算送给朋友们。今年25岁的倪小姐并非狂热的音乐剧爱好者,但她也刷了2遍《宇宙大明星》、8遍《桑塔露琪亚》、2遍《阿波罗尼亚》。

“不同卡司能撞出不同火花,尽管剧情一样,每一场戏效果不一样,现场气氛、演员状态也不同。剧的内部布置、演员服装能看到制作方的诚意,捞快钱的剧生命周期不会长。”倪小姐透露说,她常常会因剧火爆而抢票失败,每年在观剧上的消费从5000到10000元不等。


运营方:开创环境式演出新模式

对城市软实力有信心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43.jpg

亚洲大厦星空间


“有人刷200多场、300多场。”对于观众多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阮豪已经见怪不怪,“经常看到很多拖着行李箱,从外地赶过来的观众,一天赶好几场剧。寒暑假、节假日,更有连刷一周的剧迷”。

已经从业多年的阮豪表示,有信心市场会越来越好。算上今年五月份要开的小剧场,亚洲大厦的小剧场将达到18个。到今年年底,阮豪所在公司负责运营的星空间小剧场数将达到40个。


为什么选择亚洲大厦?

时间回到2020年上半年,当演艺市场因疫情受到重创,亚洲大厦也并不起眼。

阮豪与“一台好戏”的创始人汉坤商量起了运营小剧场事宜。他们勘察过不少场地,却最终选择了先天条件不怎么好,却能掌握主动权的自家物业——亚洲大厦。

有别于传统的演员和舞台泾渭分明的镜框式剧场,拥有100多个座位的环境式剧场给人一种沉浸式观剧的独特体验,在上海算是破天荒的尝试。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46.jpg

2020年8月28日,首个入驻的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开演。此前,对于观众是否能接受环境式演出的形式,汉坤心里也没底,已经做好了只有十几个人来看最坏的打算。

这种颠覆式的舞台配置,让观众能看到演员的每一个面部表情、每一个肢体动作。甚至,观剧的时候,观众还要收好脚,否则会妨碍演员的动线。但一周后,这样的顾虑就打消了。在采访中,只要提及《阿波罗尼亚》的名字,观众普遍的反应是“很难抢票”。

阮豪认为,评判一部剧是否能长盛下去的核心要素不在于形式,而是高品质。在首尔、东京、纽约等城市,有的经典剧演了几十年依然人气很高。“亚洲大厦火爆的现象背后其实代表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有数据证明,文化能带动的消费很高,平均1美元演出票能带动7美元的消费。”


剧团:一部好剧背后是千锤百炼的磨练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49.jpg

《你好,我找Smith》剧照(亚洲大厦剧团供图)


如果说最初《阿波罗尼亚》的火爆还带着幸运的成分,随着《宇宙大明星》《桑塔露琪亚》《你好,我找Smith》等驻场演出陆续在亚洲大厦站稳脚跟,环境式剧场可复制的理念被固化下来。

从一开始临近开演票售罄,到开售几分钟就被秒杀,“一台好戏”的运营总监袁齐见证了《阿波罗尼亚》等好剧的火爆。一周七八场,一个月30~35场的满负荷演出,也让所有人看到了曙光。“现在,我们在亚洲大厦有四座小剧场,上海、广州、成都、长沙各有一个驻演剧场。也尝试了音乐剧、话剧等跨品类的演出方式。”

“目前我们依然处于探索状态,很怕被问到成功模式。”曾经一度,同行以为环境式剧场成为演出市场的财富密码,袁齐却不完全认同:“火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来,上海有一批关注音乐剧的成熟观众。二来,演出靠口碑,无论营销做得多好,剧不好就只能面临‘见光死’。即便同类型的音乐剧有二三十个,一票难求的也不超过五个。”

在袁齐看来,环境式演出的模式部分改变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在观剧时有了更多视角选择,从原来的90度到现在的360度视角。剧场内的椅子是可以360度转动的。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52.jpg

HAHALAND喜剧秀


推开《阿波罗尼亚》的剧场大门,正对面是HAHALAND的剧场。同一个楼层,一边是音乐剧,一边却上演着让人捧腹的Sketch(素描喜剧)。

去年,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登上荧幕,Sketch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被拿出来讨论和分析。这种风靡欧美数十年的传统喜剧形式,笑点是直接的、新奇的,它把一个创意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级三次。

来看Sketch喜剧的观众多数是以第一次来看,为了吸引回头客,剧团以三个月左右的频次更新一次剧目。


演员:如果能火十几年

非常乐意一直演下去

“我记得十几年前

舞台剧送票都送不出去

但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步步走了今天。

时过境迁,阮豪不免有些感慨

以前大剧场的演出场次不够

有的演员3个月只有5000多元收入

为了糊口只能兼职当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

还有不少科班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前几年不少音乐剧、话剧演员都转向影视剧

这几年又出现了“返潮”的现象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54.jpg

《宇宙大明星》剧照(亚洲大厦剧团供图)


2月26日是《宇宙大明星》第200场演出

剧场二楼的卡座里的观众梁小姐

第一次看互动式音乐剧

观剧过程中她用掉的纸巾一张又一张

“剧情很感人”

舞台上的郝李英杰深情演出

这出剧演出了200场

他自己出演了60多场

场场都有不同的感受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657.jpg

《宇宙大明星》剧照(亚洲大厦剧团供图)


在环境式小剧场里,很多时候一人要分饰好几角,没有绝对的主角。而作为观众,每次观演的感觉也不同,见识到不同卡司组合碰撞出的火花,他揣测这恐怕是环境式剧目风靡的秘诀。“我不知道一部剧能火多久,如果能火几十年,我非常乐意一直演下去。”

微信图片_20220303105700.jpg

观众排队进场


1993年出生的周仕麒现在是《阿波罗尼亚》的首演卡司,但在2020年年初,因为半年多没有工作,他差点就转行了。这次触底反弹让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

在演出互动环节,一低头,可能就会撞上熟悉观众的目光。这让他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以前一部剧可能演个十几场就结束了。现在有的观众能看三五十场,甚至上百场。我感到很惊喜,日常工作生活难免不如意,希望给他们带去一些快乐,更多力量。”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周仕麒也开始打破了职场天花板,如今的他成为了成都、长沙、广州等各地分馆复排执行导演。未来,他更期望自己能转型成为选角导演。


2年前的亚洲大厦还是展销会打卡地

如今的它垂直生长

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百老汇”

走出亚洲大厦

背后是已有百年历史的人民大舞台

老舞台与小剧场

一老一小,相得益彰







整合:娜拉

摄影:施培琦

责任编辑:冯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