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顾金华 近期,上海面临境外输入 和本土疫情的双重压力 防控形势严峻 有一群人 在与病毒赛跑的路上 永远都在 今天,就聚焦他们!
“你们辛苦了”让“锁门人”欣慰 1小时人员集结到位,一周多来披星戴月,每天十几个小时连续电话,流调电话的那头,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疾控人。 3月以来,上海市疾控中心根据疫情进展,及时增补流调人员,从各处所抽调175名专业人员开展流调和信息审核报送工作。他们经培训后快速上岗,加班加点承担起流调的重任。他们把任务叫“接单”,称流调叫“开盲盒”,若能凌晨1点“结单”那是一天的“小确幸”。 
早在3月2日,市疾控中心信息所生命统计科的虞慧婷就加入了流调队伍,对确诊病例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进行电话流调。身为流调队第10组组长,每一天,不管她的组员何时完成工作,她都是固定的“锁门人”,深夜中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加入流调队伍后,虞慧婷就接了一个流调“大单”,那位密接人员是位维修工,每天要走访好几户雇主家进行维修工作,有几天还去外省市出差,行动轨迹复杂,接触人员众多。下午4点多接到这个“大单”后,虽然感觉“脑袋有点炸”,但虞慧婷马上电话对方进行流调,为对方理清了时间框架和轨迹后,她让对方查看通话记录、微信群、支付信息等进行梳理,排摸出次密接人员后,再一个个打电话。次日凌晨近1点,虞慧婷理出了第一份排摸人员名单发给了相关部门尽快落实。 这时候并不是下班时刻,虞慧婷给自己冲了一杯速溶咖啡,坐回电脑前撰写流调报告。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铁杵成针的细致功夫,凌晨4点,她完成了十几页的报告。等到白天,她又将一段段细致到几点几分在哪里干什么的行程轨迹发给密接人员核对,确保没有疏漏。 
当年入职市疾控中心后,虞慧婷主要承担出生死亡监测,从事大数据分析和人群健康综合评价研究。做科研、做数据,还入选了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的公共卫生领导者项目。这名笑声爽朗的“科研达人”第一次接触流调是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她支援宝山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当时她去医院给确诊病例做流调,还根据行程轨迹去每个场所进行排查。 对于这一次紧急进组进行电话流调,虞慧婷已经处变不惊,虽然需要连续电话好几小时开展流调工作,嗓子都变得沙哑,但从对方口中听到一句“你们辛苦了”,都让虞慧婷感动万分,“大家都在为守好这座城而努力着。”
90后积极“接单”冲在一线 流调电话的那头还有一群90后,他们也和前辈一样担起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工作。市疾控中心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所肝炎防治科的屈凌霄就是其中一员。“您好,我是疾控中心的流调工作人员。”这句开场白,她在过去的一周里每天重复好多次。一台电脑,一个平板 ,往往一坐就从傍晚4点坐到次日凌晨。 
屈凌霄“接单”的一位密接人员在两三天内开了好几个会议,接触了不少人,然而对方并不认识同一场会议的所有参会人员,又给流调工作增加了难度。最终,屈凌霄忙到了次日凌晨2点,排摸出41名次密接人员,并梳理了基本信息上报。凌晨打车回家的路上,她还电话不断,和区疾控中心的同事沟通,尽早落实管控。 这名90后2018年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了市疾控中心,前辈们兢兢业业的付出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让她对“为人民健康服务”有了深刻理解,当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2021年11月成为了预备党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青年来说是次考验,两年来,她一直是新冠流调大队中的一员,曾被派往奉贤区疾控中心住了一个月,跟着“老法师”解读方案,实战流调,让她学会了做流调要有自己的思路。 除了流调,她也同战友们一起完成一次次环境采样、现场排查。这次加入电话流调小组后,屈凌霄和战友们已经熬了好多天,但是大家都想分担更多一点:“哪里需要去哪里,青年就该冲在一线,可以尽自己一份力守护这座城市,早一点跑赢病毒就是最大的幸福。”
抗疫“老兵”一路收获温暖 
袁肖肖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师,如今这位87年出生的护士早已是一位抗疫老兵。 2020年新冠疫情在国内暴发,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队员,和其她90多位护士姐妹一起出发支援武汉三院重症病房。 对于援鄂的那段日子,袁肖肖至今记忆犹新。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睡衣大哥”。这位大哥是一位当地的热心志愿者,每次下班他都来接她们,不论多晚。“虽然我们之间话语不多,但他一直默默付出。我们回到上海后,他和他的爱人专程从武汉开车到上海,为我们每人带来一个可爱的娃娃,那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和武汉三院的同事们并肩作战结下的深厚情谊让她难以割舍。“直到现在我们和三院老师们还保持着联系 ,这份情谊永恒!” 
近期,上海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为了守护这座城市一起努力。袁肖肖再次加入到基层一线抗疫队伍。在杨浦区第五隔离点,她带领着队员承担核酸采样、监测体温工作。 “确实挺忙的,不敢有一丝疏忽,但是我们常常也被温暖到。”袁肖肖告诉记者,在隔离点,有一次去为客人核酸采样,客人特意送给她们水果。“看到我们拒绝,客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水果是包装好的,外面也消毒了,你们放心吃就好’。其实我们穿着防护服,而且我们会经过污染区,没办法接受这位客人的水果,但是心里暖暖的!” 在大家眼里,工作即便辛苦,但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和配合,所做的工作也都值得了。
00后在这场战疫中迅速成长 
而杨浦区市东医院普外科护士牛馨悦则是一位00后护士。2021年新护士入职培训时,牛馨悦就听上海援鄂医疗队员讲过抗疫的经历,也开始感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很快,年轻的她便和前辈们一起站到了抗疫最前线。 最近上海再次连续出现本土新增病例。牛馨悦开始穿梭于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的岗位上。在为社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时,因为白天气温高,穿着防护服的她忙得汗流浃背,这时有位阿姨默默地拿了瓶冰水放在她的身边。 在前往一所小学为学生们核酸采样工作中,一个班级的学生更是给牛馨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核酸检测采样完成后,这些孩子自发地站成一排,远远地向大白医护们鞠躬,并喊到:“医务人员你们辛苦啦!” 
疫情下,住院患者的照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些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情绪。既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要关注患者的情绪。“相比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和家属心理关爱尤其重要。”牛馨悦密切注意着住院患者或者家属心理的细微变化,只要有空她就会抽时间陪一些患者谈心聊天。 对病毒有害怕吗?牛馨悦坦言,刚开始是忐忑的;但是现在却不怕,因为身后有一群人。因为抗疫,这个年轻的护士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一夜长大。
在这个疫情阴霾下的春天 感谢你们带来的爱和温暖! 也感谢大家用“沪”相理解 来回应他们的无言保“沪”! 

海报:新华社 整合:乔安娜 责任编辑:黄奕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