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我不上谁上!”“确认守沪!”…上海高校首批PCR检测志愿者出征!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3-20 点击量:


三百余名大学生核酸检测志愿者出征、“花式”喊话测核酸……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大学生担当各种志愿者,加入抗疫队伍中,守护上海这座城市。


火速集结

大学生志愿者出征

318日,经前期排摸,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向复旦大学(含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招募熟悉PCR操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招募令一经发出,就收到了上海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短短几个小时内,已招募到1009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经专业机构培训具备上岗资格后,将陆续前往全市各个检测点上岗工作。

318-19日,首批318名上海高校PCR志愿者已分别前往长宁、浦东、嘉定、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地支援一线核酸检测工作。

PCR技术,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目前为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核心技术。随着疫情发展,为进一步满足“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需要,对PCR实验室检验人员的需求激增。


“硬核青春力量”

我不上谁上!

复旦大学318日启动PCR检测志愿者招募工作,短时间内,有关院系数百名志愿者报名参与。经排摸选拔后,来自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和单位的共计265名师生志愿者加入此次志愿服务队伍。319日,首批68PCR检测志愿者,在领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陆路教授带领下整装出发。

在这个凝结“硬核青春力量”的PCR志愿者检测团队中,有科研成果不断的青年科学家,有的还是杰青和长江特聘教授;有长期“浸泡”在实验室的青年技术员,拥有丰富经验;有时刻铭记党员身份的基层党员干部,更有“誓为人群灭除病苦”的普通医学生……

作为第一批出征的小组长,来自2021级基础医学院病原学系的李青山这样说:“眼睁睁看着上海这轮疫情的紧张和严峻,自己却被准封闭管理在校园内,感到十分焦急。”看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时,李青山第一时间报了名,并主动担任志愿者小队组长。“我是技术员,就是做这个的,我不上谁上!”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实验技术员杨奇奇在报名的同时,还主动要求承担起复旦上医PCR志愿者检测团队第五小组组长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38.jpg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后,得到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短短3小时内就有近300人报名。“老师,请让我上!”“老师,请让我成为替补一号!”这样的请求在群里刷屏。经认真考量、遴选,最终组建了一支由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为主体,博士后、青年教师和本科生为补充的医学院80人志愿者队伍。318日晚,第一批20人的志愿者队伍连夜出发,应援进驻位于宝山区的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成为一股重要力量投入上海的核酸检测一线工作。

2020级博士研究生吴文伟代表志愿者及组长表态:一定不辜负学院和各位老师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不辱使命!博士生雷绘敏当天正在浦东新区周浦的家中,报名后辗转1个半小时,赶在队伍出发前与大家汇合。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英文班戴文轩在报名表中写着:“大学期间有幸参与两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会了扎实的PCR技术,现在有机会施展专业技能,为上海的疫情防控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感到尤为自豪!”面对疫情,广大交医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用无畏姿态诠释了医学后生的担当。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41.jpg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同济大学318日凌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在校内发布招募大学生PCR志愿者的倡议书,学生反响热烈,报名踊跃。短短数小时内,就有来自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近400名大学生积极报名。“这次PCR检测志愿工作,为我们医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是生动的思政课和专业课堂,是医学生素养的试金石。”同济大学青年突击队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请战出征,表达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的坚定决心和信心。318日下午,同济大学首批370名大学生PCR检测志愿者举行出征仪式,蓄势待发。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44.jpg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317日晚,接到志愿者招募令后,华东理工大学学子积极踊跃报名参加,“确认守沪!”的信息在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微信群中接龙报名,超过100名的学生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报名,由学校生物工程学院52名硕士、博士生组成的PCR检测志愿者服务队,在国家杰青、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琴教授的率领下出征,成为最美守“沪”者,为上海市疫情防控贡献华理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48.jpg

作为PCR检测志愿服务队队长,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后左芳婷本硕博均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 ,她表示:“接到志愿服务的招募通知,非常高兴和振奋。很荣幸能够成为逆行支援PCR检测队伍中的一员,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党和人民分忧!我们一定会服从指挥,听从命令,不辱使命,坚决完成任务!”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组织PCR检测志愿者召集工作。各二级学院、研究院(所)、附属医院300人积极报名,从接到消息到全部“云”端集结完毕仅仅几个小时。期间不少党员留言“我虽然不会PCR,但可以接受培训后上岗”“我是党员,PCR不会,其他工作都可以”“研究生期间最难忘的事儿,就是跟导师一起做‘大白’”。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51.jpg

经过遴选,10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科、硕士、博士生志愿者组成PCR志愿者服务队,在学校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郑月娟教授、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吴晓俊教授的率领下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用志愿之光,守“沪”人民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54.jpg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18日凌晨1点半,上海科技大学志愿者招募令发送到了各工作群、学生群。截至1821时,学院已收到227条报名信息。318日、19日,上科大59PCR检测志愿者先后赶赴检测机构承担检测任务。2021级博士研究生田维雅说:“作为学生,我们一直是被保护、被呵护的,我希望能通过参加检测志愿者活动,用技术的力量实现科技报国,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经过培训,即将开始核酸检测工作的陈紫婷、张军进等同学告诉记者:“每天送来的样本,都要全部检测完毕,有可能会通宵,我们会加油干的!”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257.jpg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521.png

上海大学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1名青年教师与19名硕博研究生党员骨干火速集结,成为上大最美逆行者,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尽责守“沪”,彰显上大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318日中午,当“PCR检测志愿者招募”的二维码出现在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三级网络组长群后,短短几分钟,来自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药学等专业的60余名硕博研究生第一时间扫码入群,并即刻回复,“随时待命!”“时刻准备着!”仍在医院就诊甚至校外科研的同学也迅速回应,在得知有一定参与难度后,主动请缨做好全体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300.jpg

近期

沪上不少高校实行封闭、准封闭管理

学生志愿者主动上前分担防疫重任


健康云登记、食堂服务……

校园健康防线里青年展担当

上海师范大学封闭管理期间有814名志愿者参与到防疫一线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近7000小时。这既是志愿服务时长,也是学生们的“实践课堂”。春意料峭,众志成城,学生党员、退伍兵、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及校院两级学生骨干,正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力量,共筑校园健康防线。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303.jpg

上师大学前教育学院2021级学前教育专业的拉巴平多是一名藏族学生,家乡在离上海有4200多公里的西藏山南。三年来,直到学校此次进入闭环管理,拉巴平多才有了第一次核酸检测经历。老师们的细心周到、“小橙子”们的热情友好、医护人员的严谨有序,缓解了她的紧张情绪。在他们的感召下,拉巴平多也成为“小橙子”的一员。

为保证核酸检测的顺利进行,拉巴平多和志愿者们通过微信群、电话、短信等方式,提前通知各位同学预约检测信息,并截图保存,协助手机操作并不熟练的后勤工作人员等进行预约。提前的准备,使现场核酸检测速度大大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307.jpg

齐心守“沪”,共同抗“疫”。“在上海求学,虽然离家很远,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拉巴平多说道。


比樱花更灿烂的

是疫情下闪耀的大学精神

“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314日,同济大学在致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到319日,同济大学开启封闭与准封闭管理模式已进入第10天。往年的这个时节,同济校园内的浪漫樱花总能惊艳到大家,而今年,正如校长陈杰在疫情发布会上所说的那样,比樱花更灿烂的,是特殊时期下时刻闪耀的“同舟共济”的大学精神。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310.jpg

全员核酸,需要志愿者!一声令下后,应者云集,无论师生,都第一时间冲锋上阵,一呼百应、迅速集结。1小时内集合志愿者队伍1000余人,最快一支队伍15分钟内集结到岗。“守土有责,共同守护我们的平安校园,累点也值得。”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芸舟说。

再紧急也不忘温情熨帖,学校开设了战“疫”济时通平台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信息专用邮箱。截至31522时,通过问卷、邮件收到各项意见建议和问题880条。师生志愿服务队伍和专项工作队伍24小时倾情守候,及时解疑释惑。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抚慰师生心灵。

在沪西、沪北校区里,随处可见红色身影。校区进入准封闭状态,校园内工作人员有限,学生志愿者利用早饭、午休、晚上的时间,主动承担起维持校区正常运行的工作。在核酸检测现场,他们维持秩序,提醒保持一米线距离,帮助前来的师生员工登记预约核酸检测;在食堂出入口,他们一站就是2小时,提醒前来就餐的师生测温;在校门口,他们和保卫人员一道,消杀快递、拆除外包装,守护校园安全。医学院本科生志愿者负责人闫安同学说:“有志愿任务时,同学们总是第一时间踊跃报名。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320153313.jpg







部分来源:解放日报、上海教育

部分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整合:陽仔

责任编辑:张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