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不止几十万销售额!东华大学00后团队探索一颗杨梅的N种可能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7-17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559.jpg

从生长到成熟

一颗杨梅要花费极长时间

而摘下它的窗口期

却只有短短一月

有的成了落果

有的没有进入销售渠道

这种浪费并非罕见

如何及时卖出果实

让杨梅不仅仅只在夏天被记住?


一个年轻团队悄然上了心

卖出几十万元销售额

将非遗、文创、原创IP和杨梅融合

把山野里烂泥般的落果

变成时尚扎染……

25岁的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硕士生王若雯带领00后团队一起助农

叙述青春经济的新可能


工作室内,杨梅成了设计核心

走进东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工作室

一排服装,从裙子到T恤

是各有特色的扎染

架子上摆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有用了非遗技法的簪子、耳环

还有自制卡通兔子钥匙项圈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623.jpg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645.jpg

“衣服是用杨梅扎染

图案也模拟的是杨梅

一圈一圈的红”

王若雯介绍

尽管没有高高的杨梅树

“杨梅”这一元素

却贯穿了整个工作室

这些设计都出自

王若雯和她团队的手笔

她来自浙江仙居

长三角有名的杨梅之乡

杨梅元素

是家乡的标志

也是工作室的灵感来源

从在校园里推广杨梅

再利用服装设计的专业所长

将杨梅变成一种文化

“如今我和团队助农

大约有几十万元的量

如果算上被我带动起来的亲朋好友

是有百万元的体量”

这股青春经济的活力

比她自己想象得更强劲


外面的杨梅品质

远不如家乡

2023年,王若雯逛超市买杨梅

发现品质“远不如家乡”

不够甜,水分也不够

对杨梅的挑剔

来自她生于“杨梅世家”的底气

从爷爷那一祖辈开始

王若雯家中

就守着浙江仙居的杨梅山

“我买到的杨梅不如家乡

可家乡好吃的杨梅

别人却不知道”

果农辛苦

销售渠道也受限

抱着将家里的杨梅

给人尝尝的想法

王若雯帮人带起了杨梅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650.jpg

最初她想的只是小本生意

结果好的杨梅遇上了

懂它们的客户

名声迅速传开

“许多人找我订购,量越来越大

不仅是我家,也带起了别家的果农

一听到说要杨梅

果农们都很高兴地帮我采摘”

不久,经她手的杨梅


数额达到了几十万元

不只是水果

想让杨梅变成文化符号

杨梅季很短,只有一个月

作为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王若雯敏锐地察觉到

如果不进一步建立杨梅文化形象

对于家乡的帮助

就仅仅只能停留在

“买卖”的简单阶段

“在专业学习中,我认识到,设计能让东西变成符号,藏在一些能够长久保持的物件中。”王若雯说。


带着设计师的思考

她为家乡的杨梅

设计出了一款

以“果香校园”为主题的包装盒

融入仙居花灯、线狮

彩石镶嵌等特色家乡元素

和东华大学的校徽相结合

并被采纳使用

王若雯希望

让杨梅能进一步被辨识和记住

很快,她的灵感就来了:

“我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互交流

把他们的技术和杨梅交织”

她决定以杨梅为元素

开发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655.jpg

“我头顶的缠花发簪

采用3D打印技术

杨梅是黏土制作

叶子是非遗的绿色缠丝

一根根慢慢缠在上面”

而挂着的杨梅

还有自己的品种

是“东魁杨梅”

“东魁杨梅很大个

且甜,汁水多

另一些品种的杨梅

比如葧荠,会更小”

通过小小发簪

杨梅的“家族谱系”被悄然梳理清楚

为了让杨梅能更贴近年轻人

她还设计了属于杨梅的原创IP

两只为杨梅代言的卡通小兔

分别叫“叩叩”和“代代”

灵感来源于家中

爱吃杨梅的宠物兔

同时,还开发出系列漫画、表情包

讲述它们的故事

“在它们的帮助下

杨梅附加产品销量增长了30%”


杨梅落果竟然能做

扎染颜料

“每年仙居有15%的掉落杨梅

烂在地里被填埋

数量约为300吨”

团队里的00后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学硕士王腾飞说

在助农售果的时候

王若雯和团队也注意到

每年都有无数落果

无法化为经济效益

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上一个假期

王若雯带领团队回到家乡的杨梅山

跟着果农凌晨三点上山采杨梅

这群大学生低头捡起沾了泥巴的落果

果农们在一旁看稀奇

不清楚这群大学生的用意

摘了一大桶的落果,团队下了山

将五六斤杨梅倒进缸里

一遍一遍地捣

花一小时左右

把杨梅果变成杨梅泥

开了火再加热

直到变成一盘合格的染料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659.jpg

将衣服放进去,染色、固色

再放到太阳下去晒

果农们都十分惊喜

“活了大半辈子

原来杨梅还能拿来做衣服染料”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702.jpg

团队采用小批量制作的方式

长期试验,优化染料提取工艺

提高色牢度

实验的小批量衣服

放在线上店进行销售

他们也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之前搞公益活动的时候

有姐姐专门来询问杨梅扎染的衣服

说染料天然无公害,让人很放心”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705.jpg

“如果批量生产能成功

果农就可以自己试着做

本来被认为没用的落果

也能提供一定收入

同时也使得杨梅贩售

不再只有季节性”

王若雯说


杨梅经济更是青春经济

还有无限可能

2024年,王若雯带领团队

校园销售杨梅共计1.2吨

而在2025年

她希望让家乡的杨梅为更多人所知

她在上海开课

教学员们做杨梅造型的非遗发簪

也积极研发杨梅衍生产品

积极地让杨梅成为一种“文化”

微信图片_20250718145709.jpg

令她感到温暖的是

不少家乡人都支持她

相信这个只有二十五岁的大学生

她和团队以自身学到的知识

能为家乡杨梅产业添砖加瓦

发掘古老果业中的

青春经济新可能

“杨梅季到来时,常是通宵摘

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如果不摘,果实就落了”

摘杨梅也有着潜规则:

越黑的杨梅越甜

这点很难在阳光下看出

果农为了找到好的果实

常在夜间出行,头戴探照灯采摘

杨梅季的夜晚,漆黑的山内

探照灯的白光从树木间折射出来

令整个山林闪烁

站在家乡的山林和城市中间

作为一个新时代助农人

王若雯倾听果实落框的声音感慨:

“这些探寻杨梅的探照灯

正是属于我们的特殊星空”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恺/图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