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55场)在线上举行,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市疫情防控工作转运专班负责人丁波,奉贤区副区长厉蕾,百联集团总裁濮韶华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上海现有重型患者13例 12例为老年人,均未接种疫苗 据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介绍,4月15日,我市新增3590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1992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正在医院治疗的重型患者13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1例33岁,其余12例均为老年人,最小的70岁,最大的93岁,他们均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以及高龄等高风险因素,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吴乾渝表示,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全力推进疫情社会面清零攻坚,进一步把就医配药等事关市民安康的民生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昨天,市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疏通堵点、打通断点,千方百计保障好疫情期间群众急需的医疗服务需求。
转运工作后续如何改进? 市民反映有的阳性感染者转运不够及时,转运工作怎么改进?最近有学校被临时改为集中隔离点,能否回应一下? 市疫情防控工作转运专班负责人丁波回应道,近日来每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较多,转运工作压力较大。市区两级转运都存在不足,例如转运不及时、候车时间长、入驻方舱慢、出院流程不通畅等等。 丁波表示,对于这些不足,市疫情防控工作转运专班将努力改进:一方面,加快方舱医院的建设,筹措更多隔离床位;另一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提升转运的效率。 例如,市级方舱医院都明确,阳性感染者到达方舱后,先入舱安置到床位后再办入院手续,这样速度更快。同样,对于出院的人,目前都在前一天晚上把每个区的出舱名单发给各区,这样可以让各区街道及社区充分准备好接返工作。 这两天,市疫情防控工作转运专班正在与市大数据中心建立转运数字化平台系统,开始试运行,在转运车辆推广“转运码”,在区级方舱医院也推广“方舱码”,这样可以第一时间传递信息,掌握和减少转运患者的等待时间。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最吃劲的时候,筹措足够数量的集中隔离用房至关重要。 近来,市、区联合,积极通过新建、改建等途径,将一批公共建筑改为集中隔离点,比如大家熟悉的国家会展中心、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各区也在各方的支持下,把一批厂房、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改为集中隔离点,其中也包括一些校舍。 丁波指出,国内外许多城市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学校校舍是重要的应急场所。对于市民,特别是学生、家长们的担忧,我们非常理解。疫情有效控制之后,一定会做好最严格的清洁消杀和安全评估,把一个安全、干净、美丽的校园还给孩子们。
应开尽开! 上海电商网点逐步恢复 电商平台购物现在感觉稍有起色,但还是满足不了市民需求,接下来如何改进?线下商超现在开了多少家?运营情况怎么样? 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回应道,受疫情影响,一段时间以来,线上购物难的问题确实很突出,主要是因为很多外卖骑手被封控在小区里,一些大仓因防疫要求而暂时关闭,这些都让电商保供能力没法很好得到释放。 市商务委努力打通结点,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帮助电商平台提高运力。 一是恢复运营能力。推动电商平台大仓、前置仓等商业节点网点应开尽开。目前,本市电商平台非涉疫大仓已恢复营业42个,开业率95.5%;非涉疫前置仓恢复营业779个,开业率66.2%。帮助保供人员返岗,目前外卖骑手在岗人数1.8万多人,每天的配送单量180万单左右。 二是加强货源组织。电商平台主动扩大备货量,跨区域调配货源。比如,美团组织数十个基地的蔬菜运到本市,实现蔬菜、牛奶、肉禽等直供直配到社区。特别是我们在长三办的统一协调下,在江苏昆山等地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沪昆生活物资通行机制,京东等电商平台已往返货车730车次,调运了近4200吨居民亟需的生活物资。 三是改变服务模式。比如,盒马推出流动超市,消费者下单后统一配送至小区,日均订单量已超过6万单。还成立了关爱助老团队,联合供应商为1.5万名75岁以上独居老人送去了20吨物资。 4月8日以来,市商务委努力推进超市卖场等重点保供企业线下门店。截至4月15日,重点超市卖场,非涉疫门店开业1011家,上岗员工数量较前期增长37%。各超市卖场不断扩大供给,提升集采集配效率。部分超市卖场推出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洗护用品等多种家庭保供套餐,与街镇居委对接或者通过企业APP采集社区居民需求订单,然后由门店分拣配货,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社区。 比如,家乐福与大众物流合作,投入40多辆小型货车,累计服务超过300个小区,日均订单量较前期增长38%。我们已经把这个模式复制推广到盒马、永辉、华润万家、沃尔玛等超市卖场企业,预计投放第三方物流车辆近500辆。 同时,百联集团、光明集团加强与上海邮政的合作,积极做好部分区域重点街镇生活物资兜底保供任务。 刘敏提道,在各方努力下,浙江省平湖市、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市西郊国际批发市场已经建立了生活物资中转站,为来沪运送物资的司机提供保障,全程闭环管理、无接触式接驳货物。
百联集团761家商超门店恢复营业 作为本市主要保供企业,百联集团如何调配资源?怎样做好民生物资保供? 据百联集团总裁濮韶华介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百联集团旗下联华超市、世纪联华大卖场、吉买盛超市等商超门店、i百联线上平台,以及第一医药等企业,承担全市1200万家庭防疫包配货任务,累计供应各区“市民礼包”等保供物资150万份,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应急保供50万份,为10多个省援沪医疗队和10余家方舱医院提供物资保障,做好各项防疫保供工作。 百联集团“门店应开尽开,员工能返尽返”,目前,恢复营业商超门店761家,60%的大卖场和超市复市、20%的超市员工返岗。对于大多数因管控闭门的门店,坚持“关门不歇业”,通过线上、社区、团购、电话等渠道,为周边居民提供蔬菜、肉蛋、粮油、米面等主副食品和基本日用品。对于能开门营业的门店,严格落实各项防疫要求,全覆盖“场所码”,动态控制店内人数,加强场所消杀。 百联集团进行“集采集配”,提供保供“套餐包”。3月中旬以来,百联集团陆续推出了十余款居民保供“套餐包”,包括蔬菜、肉蛋、粮油、洗护、母婴等生活必需品,通过i百联平台“百联到家”频道销售,与中国邮政、顺丰等大运力物流企业合作,送到居民社区。 同时,通过门店,点对点为周边小区提供保供服务,过程中得到了街镇、社区、快递小哥、志愿者大力帮助。这段时间,很多员工坚守闭环在门店,一个人干多个人的活,确实非常辛苦。 百联集团还为重点区域、特殊群体提供保障服务。在浦东三林镇等重点区域,优先为老年人、老小区,妇幼等提供保障服务。从全市、外省市组织调配货源,直接发送到封控时间长、周边商业配套少的社区。同时,加强药品保供,第一医药34家门店通过i百联等平台,提供网上开方、送药到家服务。 濮韶华表示,接下来,百联集团将联手药企、医院、连锁药店、物流企业,为市民提供常用药配送服务。
上海针对外卖骑手等保供人员 实现核酸检测“2+2”模式 保供人员每天做好检测很关键,核酸检测的需求肯定很大,这方面有什么保障和支持措施? 刘敏指出,外卖骑手等保供人员流动性很大,属于高风险岗位人群,要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检测,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检测服务。 近日,市防控办印发工作方案,明确了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电商大仓、前置仓、中央厨房等节点和超市卖场、生鲜菜店、连锁餐饮、药店等网点的保供人员在核酸检测方面的高优先度。 一是明确检测频率。要求保供人员的核酸检测频率为“2+2”模式,即两日内第一日开展2次抗原检测,第二日开展1次抗原检测和1次核酸检测,循此往复。 二是优化点位设置。各区合理规划保供人员专用或优先的固定采样点,设置适当数量的流动采样点;考虑到保供人员集中作业、集中居住、闭环管理等实际情况,点位设置就近便利,并确定一些24小时服务点位。 三是强化检测服务。各区统筹配备专业能力强的检测机构为保供人员提供服务,优先出具检测报告。 四是压实主体责任。各保供企业要严格按要求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发现异常第一时间上报。 刘敏总结道,这些举措刚刚起步,还有待完善,本市将积极推动各区、各保供企业,落实好保供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让外卖骑手等保供人员送得安心,让大家买得放心。
全市85家互联网医院供居民复诊配药 “健康云”昨天上线试运行“我要配药”功能 市民反映现在互联网医院配送药的速度还是比较慢,想要早点拿到药只能依靠快递小哥跑腿服务,有没有好的方法解决? 吴乾渝回应道,由于受疫情影响,不少市民反映配药比较难,配送时间很长。为此,市卫生健康委与相关部门一起挖潜药品配送力量,缓解患者配药难。 一是努力打通互联网医院配药瓶颈。目前全市有85家互联网医院,居民可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配药。但近期由于受药品仓库封控、快递站点消杀、快递员隔离等因素影响,药品配送渠道不畅。为此,相关部门协调物流平台尽快恢复运力,加快配送速度。同时,协调上海邮政、上药集团为患者和养老机构提供送药服务。 二是推进零售药店“应开尽开”。为缓解当前药品配送运力不足问题,药监、商务、卫健、上药集团、上海邮政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上药物流仓库—邮政专车—街镇—小区—居民”的药品配送“绿色通道”,将药品尽快送至居民手中。 三是完善社区“代配药”渠道。关于封控区域的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由街镇或居村委依托网格化等形式,收集汇总居民配药信息,对接医疗机构,实施分类管理,社区发挥志愿者作用,组建“代配药”志愿者队伍。对封控区域居民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由志愿者队伍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机构进行配药,按照慢病长处方政策,可配3个月药量。基层医疗机构不能配置的药品和特殊专科类药品,如精神类、肿瘤治疗等用药,可到医院专窗等“绿色通道”配取药品。 四是探索“健康云”平台配药模式。“健康云”平台于昨天上线试运行“我要配药”服务功能,通过“在线咨询”“复诊配药”“一键续方”开展咨询、看病、续方等服务,为市民提供配药诊疗服务。
奉贤全区已建成443家“满天星便民超市” 基本实现居村全覆盖 最近奉贤区“满天星便民超市”受到大家关注,请问区里是怎么推动这个便民举措落地,解决保供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据奉贤区副区长厉蕾介绍,疫情期间,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保障非常重要,奉贤同样面临一些难点堵点,比如居民足不出户、物流受阻,“线下买不到、线上抢不到”等等。对此,奉贤区推出“满天星便利超市”计划,在各个居住小区设立便民点,让封闭管理中的居民不出村居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满天星便民超市”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基本生活物资的集采集配,政府搭平台,主动对接市属平台、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外省市货源地,多方筹集资源;二是奶粉、尿布、常用药等特殊物资的代配代购,解决个性化的物资需求;三是对社区困难人群的关怀帮扶,满足无力团购人群的需求,关爱好“沉默的少数”。 据统计,自4月2日设立第一家“满天星便民超市”后,截至今日,奉贤全区已建成443家,基本实现了居村全覆盖。累计实现订单量超45万份,包括集采集配27万单,个性化需求7.2万单,困难人群帮扶10.8万人次。 近期,“满天星便利超市”还在开展一个专项行动,通过千名干部认领需求、百家企业结对街镇等方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首批已收到居民用餐、用药、特殊需求等2万多个,第一批2.1万多份物资已经配送,后续200吨大米、200吨蔬菜、4万盒午餐肉等物资将陆续配送。 为了解决配送问题,奉贤区还成立了“满天星·星管家”服务队,“星管家”负责发布超市“货品清单”,收集居民“采购清单”,上报街镇“调配清单”,完成保供“配送清单”。同时,广泛发动居民、招募志愿者,全区3000多名机关干部增援一线,和两万余名社区志愿者一起,打通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 厉蕾表示,下阶段奉贤区将持续深化“满天星便民超市”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货源、提升配送能力,全力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部分来源:上海发布、东方网 责任编辑:黄奕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