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昨日出舱人数超过新增阳性感染者人数!“固定+便民+流动”设置常态化采样点→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4-19 点击量:


419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58场)在线上举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胡晓波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上海今起将连续三天

在封控区开展核酸筛查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通报了近期本市核酸筛查情况。他指出,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本市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多轮核酸筛查工作。为做好核酸筛查工作,也从全市若干部门抽调力量组建了筛查专班和数据专班,组织实施筛查工作,各地区也相应组建了筛查工作队伍具体推进落实。

核酸筛查是快速发现病毒感染者,以便对其进行隔离、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及时救治等最重要手段之一,是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举措。

415日以来,已经累计完成核酸筛查3700余万人次。从今天开始,全市还将连续三天在封控区开展核酸筛查,并将于20日同时在封控区和管控区进行核酸筛查。

组织核酸筛查过程中,首先在科学流调和严格管控措施基础上,依据阶段性的筛查结果,划分“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区,采取“抗原+核酸”的组合式筛查策略,提高了筛查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尽早发现阳性感染者、及时开展救治、阻断病毒传播蔓延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全力做好大规模筛查的资源配置、利用和调度工作,组织各街镇、社区合理设置采样点,尽量做好居民的组织发动。很多地区都创造了包括像“不叫不动、叫了再动”,“该上门的上门、该下楼的下楼”等方式,20分钟排队,20分钟以内实施核酸筛查,分门洞、分时段、分批次做好组织等等一系列组织。

同时引导居民在参与筛查过程当中严格遵守"2米线"、戴口罩、不交流,避免交叉感染,过程中继续推行“三件套、五还要”。

采样力量方面,要求各区通过网格化排查,摸清筛查区域内的实有人口数量,合理配置采样医护人员。

416日为例,全市共投入了近2.5万名采样医护人员,包含来自江浙皖等兄弟省市的1.2万余名支援医护人员。

吴清说道:“正是由于江浙皖等兄弟省市的支持帮助,以及全市采样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共同努力,这几天大规模的核酸筛查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既定任务。”

检测力量上,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快速新气膜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等方式,有效增强了核酸检测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务院工作组的协调帮助下,通过外省市在本市援建、以及向兄弟城市送样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检测能力。

目前,全市每天最大检测能力达到近500万管。还配置了两千余辆的样本转运车,加快样本转运速度。与此同时,还不断完善核酸筛查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数据挖掘与分析功能,实现对筛查资源的统筹调配和实时调度。

第三,每一轮筛查结束后会加强结果的分析研判,一方面,及时总结分析在筛查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比如前期由于疫情发展变化快、形势比较复杂,核酸筛查安排流程在调整,给基层和市民带来了不便,将不断改进相关组织工作,提前做好筛查计划通报,进一步提高筛查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为制定下一轮疫情防控策略,每一轮筛查结果将提供进一步数据支撑。

每轮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会组织专家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划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不断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包括重新划定调整“三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今天各区根据前几天筛查情况也做了一些调整,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策略。

吴清表示,真诚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继续理解支持和配合下一步的核酸筛查工作,为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早日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奠定基础。


18日出院出舱人数23286例

超过新增阳性感染者人数

据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介绍,418日我市新增3084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其中包含此前通报过的974例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新增1733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因此,昨天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计19442例。

418日,新增死亡病例7例。年龄从60岁到101岁,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后遗症、脑出血等严重的基础疾病。他们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上述7例入院后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直接的死亡原因由基础疾病导致。

截至419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368524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307870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121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22075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

今天出院出舱人数23286例,超过了新增阳性感染者人数,出院出舱人员越来越多,请属地做好接返工作。

此外,吴乾渝还提到,市卫生健康委今天在“健康上海行动”科普平台和媒体推出一部科普电子书《市民新冠防疫知识手册》,涉及市民关心的100个问题,涵盖病毒知识、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健康管理等防疫要点。市民可以关注和下载阅读,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与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419164610.jpg


市民可扫码阅读:

1650358026212.jpg


核酸筛查后

部分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

会呈现核酸阴性结果

这几天封控区每天都要做核酸检测有必要吗?

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胡晓波回应道,对于大家关心的“连续筛查”的问题,这其中存在一个疾病发生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规律:从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程来看,存在一定的潜伏期,当人体内的病毒载量较低、或标本内病毒含量较少,尚未达到检测试剂的检测限的时候,这时候检测结果就可能为阴性。

当随着病毒在体内不断地增长复制,或标本内病毒含量较高,达到或超过检测试剂的检测限的时候,这时检测结果为阳性。

当然,不同个体潜伏期长短不一,与个体免疫力息息相关;不同标本病毒含量不一,受采样和检测技术影响。

胡晓波指出,社区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后,通常那些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能被筛查出来,但也有部分病毒载量较低的感染者,会呈现核酸阴性结果。

而后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随着病毒在体内不断繁殖增长,将会发展为具有传染性的感染者,继续在社区传播病毒。

因此,需要通过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尽早动态发现阳性感染者,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以固定、便民、流动采样点的方式

统筹常态化采样点设置

之后一段时间大家对核酸检测需求会比较高,现在保供人员定期要测,疫情好转后复工也要测,对核酸检测点有没有增设或常态化布局的考虑?

吴清介绍道,这项工作最近已经在推进过程当中。经过多次研究进行了组织,目前准备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功能定位等,合理规划核酸采样点的布局。

设置形态上,主要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常态化采样点设置。

固定采样点以全市现有约200个医疗机构为主;便民采样点主要是借鉴“书报亭”等形式设置;流动采样点主要是借鉴“早餐车”的形式,包括设置采样方舱、移动采样车等形式提高机动性、流动性,为临时新增采样需求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固定、便民、流动等采样点的设施,将主要设在居民区、交通场站包括地铁口、公交站台、机场、港口、高铁、汽车站等。办公区域包括CBD园区、大型企业等场所周边,学校、大型商超、医药店等周边,还有大型建筑工地等一些场所。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尽量选择在空旷、通风条件比较好,相对独立的场地设置。

针对保供和复工人员的检测需求,近阶段重点设置一批服务维护城市正常运行相关人员的采样点,后续根据特定时期应检尽检,平时愿检尽检的原则,动态调整设置数量,使采样点设置与不同程度的防控手段相匹配。


骑手核酸检测今起采用

动态“随申码”进行身份验证和核酸检测登记

这两天超市卖场关门不停业,最需要配送人员,请问现在投入市场的快递小哥比之前增加了多少?大家很关注快递小哥核酸检测的问题,请问怎么进一步加强监管?

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表示,外卖等电商平台骑手是本市生活物资保供的重要力量。近期,各电商平台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骑手返岗,在岗骑手已近2万人;418日各主要电商平台配送订单量达220万单,十日内增长100万单。

为了保障骑手的健康安全和配送安全,市商务委已会同市邮政管理局建立电商平台、快递公司“企业白名单”和配送寄递“人员白名单”,将有骑手配送业务的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

今天开始,在骑手的核酸检测中将采用动态的“随申码”进行身份验证和核酸检测登记,替代可离线使用的核酸检测码。

市商务委将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技术平台,根据“企业白名单”和“人员白名单”制发“电子通行证”,在“电子通行证”内展示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等信息,作为配送寄递人员上岗的必要条件和通行凭证。

各区也将积极做好属地配送寄递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保障,设立免费核酸检测专用通道,优先出具核酸检测报告,为骑手上岗提供便利。


长三角三省及其他兄弟省市累计派出

核酸采样和检测人员10余万人次援沪

长三角一体化防疫很重要,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哪些协同抗疫的机制?兄弟省市给予了上海哪些支持?

吴清表示,本轮疫情以来,包括长三角地区苏、浙、皖三省在内的全国各兄弟省市和解放军纷纷伸出援手,与2500万上海市民勠力同心、共同守“沪”,在医疗救治、物资保供、产业保链等方面为上海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借这个机会,我也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包括长三角三省在内的各兄弟省市和部队指战员表示最衷心感谢”,吴清说道。

医疗方面,包括长三角三省在内的17个省份和解放军派出26000多名医务人员承担了方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江、浙、皖三省分别整建制承接3家大型方舱医院。长三角三省及其他兄弟省市累计派出核酸采样和检测人员10余万人次,同时指定数十家定点医院和机构承担了本市外送样本检测任务,这些都成为上海抗疫坚实的“后援团”。

防疫设施和物资保障方面,长三角三省全力援建方舱医院和隔离用房,苏州、南通、泰州、宁波等地及时协调大量建材设施设备,组织厂家复工复产,保障跨省运输,为我们以最快速度完成防疫场所建设做出了贡献。此外,还有一些重要防疫物资的生产组织等。

交通保运方面,为保障本市生产、生活物资供给,特别是江浙皖三省和周边城市积极配合,出台了一揽子举措保障物资运转:在苏州昆山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沪昆生活物资通行专用通道。在江苏省、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苏州昆山市、嘉兴平湖市建立了应急生活物资保供中转站。协同推进长三角货运通行证互认。建立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苏浙皖三省大力支持并给予通行便利。

共同保障产业链稳定和重点企业运行方面,近段时间,苏浙皖三省和各重点城市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上海重点企业提出的配套供应诉求,全力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供应对接,畅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跨省市运输,支持重点企业持续生产。

比如,江苏省泰州市支持帮助上汽集团、特斯拉公司在当地的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并办理运输通行证。又比如,苏州、泰州等地为上海华虹、中芯国际等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车辆进出当地提取原料给予重要的通行便利。同时,上海也加强协调服务,支持苏浙皖三省重点企业供应链在沪配套企业抓紧复工复产。

最近,上海又印发实施《关于开展重点企业保运转的工作方案(试行)》,出台《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并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启动实施复工复产。

三省一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抓紧在长三角地区试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及其异地配套供应企业“白名单池”制度,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


各方共同支持

企业复工复产并强化复工复产防控措施

刚才提到企业复工复产的防控指引,具体指引有何考量?目前遇到了哪些难点又如何解决?

据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介绍,本轮疫情特别是3月中下旬以来,本市约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直保持封闭生产状态,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力、芯片、医药和必要防疫物资生产等领域,数万名企业员工已经在厂区坚持封闭生产了将近一个月,十分辛苦,为保障城市基本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贡献。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经济信息化委开始分类分批推动部分领域,尤其是具备封闭生产条件和疫情防控条件的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上海是重要的产业基地,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影响较大。比如汽车产业链,很多地区都希望上海相关供应链配套企业供应产品。

推进复工复产中主要把握两个重点:

一是强化复工复产防控措施。严格的防护措施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的具体内容已经发布,指引充分吸收了这一个月以来封闭生产企业在防控疫情方面的经验,也借鉴了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具体内容已经在相关网站上公布了。

由于行业不同、企业规模不同、场地空间不同、所处区域的疫情程度不同,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有一些要素是必须考虑的。

比如要实行厂区的分级分区分类管理,把中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分开,同一等级区域要划小管理单元,减少不同区域人员的流动接触;又比如要提高人员筛查频次,及早发现、及早处置;企业人员解封返岗进厂前,要设置一定的静默期再进入生产状态,避免与现有生产人员交叉接触;要高度重视企业内外结合部的管理。

二是各方要共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无论是政府、行业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园区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支持企业渡难关、保发展。

企业要制定“一企一方案”,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也要创造条件,既要支持一家一户企业个体,也要关注企业群体,解决共性问题。

张宏韬指出,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不同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复工复产工作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

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人员返岗、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比如人员返岗,有些关键岗位员工可能处于封控区,楼里有阳性病例,目前还不具备返岗条件,企业要补充配置其他人员解决;还有的主机企业可以复工,但零部件配套企业还不具备条件,物流仓储这些条件也需要逐步配套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有的要寻找可替换的方案。

张宏韬表示,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市区各级部门会根据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在国家有关部门赴上海工作组的指导下,在兄弟省市的支援下,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上海产业复工复产工作一定会稳步向前推进。


微信图片_20220419164626.jpg

社区防疫青年志愿者注意!

核酸检测辅助青年志愿者

岗位流程及相关建议来了!

微信图片_20220419164630.jpg

微信图片_20220419164634.jpg

微信图片_20220419164637.jpg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制图:吴佳斐

部分来源:东方网、上海发布、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黄奕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