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1920年,渔阳里,这条看似普通的石库门弄堂,风云际会,群贤毕至。
在这里,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第一个团的早期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诞生;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应运而生!

如今,当我们回望渔阳里的百年历史 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我们深入探讨
“渔阳里: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主题研讨会 第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 今天下午热烈举行


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表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全市,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持续推进史料发掘、历史宣传、精神弘扬等工作,让渔阳里成为一本内容丰厚、深入浅出、推陈出新、催人奋进的生动教材。
他希望各方持续深入研究“渔阳里”史料,让渔阳里这本教材“厚”起来;要面向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好“渔阳里”的初心故事,让渔阳里这本教材“活”起来;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弘扬红色传统,让渔阳里这本教材“新”起来。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在讲话中指出,红色基因在上海传承,渔阳里是个特殊的存在,百年前一系列开天辟地的第一在新老渔阳里相继问世。今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史迹陈列展开展,相信能成为讲好建党故事,弘扬建党精神,打造红色高地的重要载体。

黄浦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余海虹表示,这次活动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渔阳里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交流对渔阳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论坛从理论研究、学术研讨的高度,追溯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历史场景,探讨建党百年之际的渔阳里文化,突显淬炼了渔阳里精神内涵。
本次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着 渔阳里与“建党创团”、渔阳里人物研究等开展讨论 大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观点交锋,金句频出 一起来感受一下 ▼

章百家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真正地认识历史,要放在一个过程里看。研究建党史,很多问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拿得出比较好的建党史。我们做学术研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历史研究中,我们需要有一个学术共同体,共享资源,开展观点学术交流。要有群体研究和比较研究,党史研究不仅要研究个人,还要研究作为群体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掌握时代塑造的这一群人。因此,在建党百年视域下的“渔阳里"研究,不仅要有聚焦,也要把眼光拉宽,这样才能对时代有更好的认识。

忻 平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中共上海党史学会会长
渔阳里是名副其实的“建党源头”“建团源头”与“红色起点”,是“开天辟地大事变”的精彩序幕,在中共党史、团史上与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地位。渔阳里在建党建团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中心”与“总指挥部”和临时中央驻地的作用。从渔阳里发起初建到党的一大正式创建,历经两年,这是党的创建过程中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渔阳里和一大是建党精神孕育之地,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开始的地方。

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馆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
从老渔阳里到新渔阳里,青春为革命赋能。新渔阳里6号呈现出了公开秘密相结合、建团学社相辅、党团组织一体的历史特点。从历史地位来看,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

王为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新青年虽百年犹未老,渔阳里一世纪正青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初心的始发地,而且党的很多出版机构也都诞生在上海。上海是面向世界的“会客厅”,渔阳里也会是这个会客厅里闪亮的一部分,它不仅作为一个地标,而且是一种城市品格。所以,我们出版社也希望和各位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在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际,擦亮渔阳里这个地标,打造新的文化舞台。

李 瑊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今年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创建100周年,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成立100周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这三个影响深远、载入史册的大事都发生在渔阳里,可见“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在这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实践着创建新型政党的理念,在这里完成了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筹备“一大”等各项工作。“渔阳里”也填补了党史中缺失的一环,从五四运动到“一大”召开,其间有着众多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考和实践,这一切可以从老渔阳里2号找到答案。
 新书《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也在活动中发布。

汪 珉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
上海音像资料馆近年来不断从海外采集有关中共建党跟共青团成立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大部分是从海外征集而来,当时由于地下工作等各种原因,这些资料在国内留下很少,大部分是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和一些国外活动留下的活动影像,没有声音。音像资料的收集对于深化研究中共建党跟共青团成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 云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渔阳里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在党的创建史研究领域,特别在上海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领域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史学研究领域往往有这样一种状况:随着史料的发掘和梳理、观点的改变和更新,研究课题会不断深化和发展。渔阳里的研究工作无论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还有许多空间可以探索,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还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充实和提升。

霍四通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今年是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一百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一百周年。陈独秀和陈望道首译本之间有着“不解之缘”。陈独秀到沪促成了首译本的翻译,其后还承担了校阅译稿、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作,并通过演说、著文等形式积极传播首译本的文字,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最重要文本,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徐光寿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望道是陈独秀邀请加入《新青年》上海编辑部的第一人。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在老渔阳里2号创刊,《申报》介绍该刊“系一种新周刊,载有陈独秀、陈望道君等文件,由法租界大自鸣钟对面新青年社经售”。这应是陈独秀、陈望道二人首次同时见诸同一公开报道。无论从政治倾向、理论功底还是工作经历,陈望道都是《新青年》编辑的理想人选甚至首要人选。

杨宏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从1919年到1967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毛泽东先后在文章、书信、谈话和演讲中论及陈独秀近120次。从这些言说看,1927年是毛泽东对陈独秀从赞颂到批判的转折点。1927年以后,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评说大多是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评说或直接,或深刻。我们如今要公正地评价陈独秀,这就需要全面地占有资料,考察相关历史,辩证地对待相关论述。

丁 波 上海团市委副书记
新渔阳里是共青团的初心之地、红色源泉。首先,新渔阳里6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指导,新老渔阳里之间的马克思主义小道印证着百年前“党建带团建”的初心渊源。其次,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作为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青年干部培养原则已有所体现。除此之外,新渔阳里6号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团中央临时机关,切实起到发起和指导各地建立早期团组织的历史使命。

俞 敏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俞秀松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份100年前的俞秀松日记,从中我们能找到很多线索,比如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是如何从陈望道那里交到陈独秀手中的。俞秀松作为陈望道的学生,很受信任,因此是他受陈望道委托,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送给陈独秀。这部日记明确记载了陈望道和俞秀松那段时间的人生历程,日记中提到最多的人就是陈望道。通过这份日记,我也想强调,希望大家做研究的时候,能挖掘到最原始的档案资料,用真实的史料来进行佐证。

洪颖哲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从史料研究、文物征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将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职责,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红娟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俞秀松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在浙江一师期间,俞秀松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不断阅读进步书籍,接受新思想,创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培训、发展团员;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在地域环境复杂、帮派林立的上海创办“工人俱乐部”,另辟路径以深入推进工人运动。

周 晔 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上海市阳光学者,《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
陈望道是“青年之师”,他在是满怀青年情怀和青年逻辑的情况下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他曾经写过:“适应时代的才是真理,我们青年人不应该因为一些风吹草动就裹足不前。” 血气方刚的他充满了青年特征,而且他将这种情怀注入到《宣言》中。对于这样一位“青年之师”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他终生的信仰。

苏智良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上海具有极其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上海红色文化史迹的寻访与保护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仍任重而道远。就如虹口区长治路177号这幢3层西式建筑,原是《上海俄文生活报》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寓所和办公地。1920年5月,维经斯基在这里成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这是共产国际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指导东方革命的机构,也迎来如陈独秀这样的中国革命者来访。这样的建筑应该予以保护,在修缮后可以部分向公众开放,不能让它消失。

裘争平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馆。展陈遵循以“城市史为脉络,以革命史为重点”。正式开馆后,举办过红色展览,征集过红色文物,还举办了《认真学习四史 牢记初心使命》等红色文化讲座26讲。博物馆会继续用文物说话,讲上海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示上海这座伟大城市以及上海独特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王佩军 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主任
对于渔阳里的认识,我认为是“一个地方,一个关系,一个品格”。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其品格体现了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的关系。建党精神涉及了担当、求实、创新等,红船精神涉及了首创、奋斗、奉献,本质都是早期党的领导人和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实践。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中共黄浦区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承办,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黄浦区委员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俞秀松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陈望道旧居协办。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陈嘉音 现场摄影:吴恺 责任编辑:唐昱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