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江南文化的人很多 但一本正经研究江南饮食文化的人不多 生于1997年的 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邹赜韬 凭借对美食的那份执念 成了一个有名的“吃货博士” 和其他“吃货”不同的是 别人只是吃吃而已 而这位青年学者 吃出了名堂、吃出了学问
邹赜韬最近推出新作《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饮食》一书,他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由“小食”而观“大势”,颇有兴味而波澜壮阔。
“吃货博士”是这样炼成的 青年历史学者之中,埋于故纸堆、寻找历史线索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独辟蹊径,从饮食来看江南的人,邹赜韬是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遇到的第一位。 选择饮食这个角度来研究江南,对于邹赜韬而言绝非偶然,他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吃货”,这一点在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的。 作为典型的江南人,邹赜韬“嗜咸”,雪里蕻咸菜是他心中的人间至味,无论是煮肉还是海鲜,只要放一点咸菜,那就立刻画龙点睛起来。邹赜韬还“嗜甜”,绍兴黄酒里他最喜欢“香雪”,因为这是黄酒里最甜的。 “江南有山有海,有丘陵和平原,多元的地貌,也造就了江南多元的饮食特点,比如宁波人就喜欢吃咸,而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食物就偏甜。”邹赜韬说,他自己的口味就是江南多元口味的体现。 
和别的“吃货”不同,邹赜韬告诉记者,比如对手擀面这一美食,别人看到后可能先是拍照,然后上网搜索烹制办法,以求复刻。但是邹赜韬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一美食背后代表的文化传统究竟是什么,“北方人的面食和南方人的大米有何不同?这手擀面是预制的,还是现制的?预制的背后又有何产业链?” 诸如此类,思索连篇,甚至还因此闹过一些笑话。同学常看到邹赜韬在学校食堂吃饭,对某一食物陷入沉思,有时还喃喃自语,像极了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的那个男主角“井之头五郎”,有的同学不禁关心邹赜韬的“精神状态”。 “许多时候,食物是诱发我好奇心,探寻外部世界的最重要观察对象与思考资源。”邹赜韬说,“泡茶的间隙、点餐的当口,又或是眼神扫过食品配料表的几秒,这些碎片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时间,都常常是我思绪纷飞的起点。”
由江南“小食”来看江南“大势” 学术研究向来是以微观来看宏观,所谓“以小见大”,这个“小”便是切入口,切入口找得巧妙,往往引人入胜,还能事半功倍。邹赜韬的江南饮食史,显然便是这个巧妙的切入口。 “小食”是如何反映“大势”的呢?邹赜韬举例说,比如在北方一些地方,几个节日往往都会吃同一种糕点。但是再江南,局面就完全两样了,几乎每一个节日都会有自己的糕点:清明节要吃青团,端午节则有粽子。甚至每一个节日都应对着很多种糕点,如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乌饭等其它特色小吃。 “这其实反映了江南人对土地和时令节日的重视。”在邹赜韬看来,江南的节令食物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存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有很多鱼米之乡;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江南人千年以来崇文重教的传统,重视文教和礼仪秩序,因此对于节令食物也会格外关注。这便是由“小食”而看出的“大势”。 
邹赜韬曾看到过一份资料,上面显示在七八十年前,上海的店铺里就推出了“祁门牛乳茶”。这是一种用祁门红茶做的奶茶,而早期输入上海的奶茶,大多用进口的锡兰红茶。以高香的本土祁门红茶来替代舶来的锡兰红茶,是一种饮食上的文化创新,而这种创新其实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在邹赜韬看来,上海是江南文化的枢纽站,也是江南文化的“放大器”。 说到百年江南饮食史,邹赜韬也是很感慨的。清明时节,邹赜韬的父亲在外采了一些艾叶回来,一家人亲自做了青团来吃。那浸染着艾叶汁的青团,一出笼屉,便弥散出浓烈的草香,入口即能感到滋味的丰富。这显然是改用菠菜汁或麦青汁来染色的工业化制作的青团,所不能比拟的。“我们正处于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在工业化之中,一些传统消散了。工业化不应该成为美食传承的最终目的。”
青年学者的“互联网基因”很加分 这些年为了研究江南饮食史,邹赜韬几乎将江南走遍。每到一处,必然走街串巷,虽然是“易胖体质”,也还是要吃一吃当地小吃,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 有意思的是,虽然各地饮食风格各异,但“吃货博士”基本上没有什么不爱吃的,这也使得他对口味更为谨慎。由“小食”而观“大势”是邹赜韬学术研究的一条主线,《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写了将近3年,邹赜韬写写停停,边写边思索,终成一部大书。 作为一位95后青年学者,邹赜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不说远的,就15年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只能一页一页去翻阅旧报,才能找到零散的个别信息。学者显然难凭地毯式搜索,建立起一套史料丰富、指向多元的饮食史叙事。现在,我们有机会借助强大的报刊索引系统,根据思路直抵关键证据,研究的可能性由此大大拓展了。” 生来带有的“互联网基因”,让邹赜韬这些青年人做起学问来可谓如虎添翼。 
当然,对于青年一代“底子薄”的劣势,邹赜韬也是了然于心的。他告诉记者,现在的一些青年学者缺乏农村生活经历,多少有些“五谷不分”。 另外部分珍贵史料残缺与流散了,相比于前辈学人,他们今天所能调用的饮食史料,既是空前丰富的,又不可回避地存在结构性缺陷。 这也让邹赜韬有了一种学术研究的紧迫感,要快马加鞭,奔走在江南,要为江南文化留存一份记忆。

作曲家吴颂今: 流行乐大咖在上海之春圆一个交响梦 他创作的流行歌曲 曾经开创了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内地流行乐的一个重要流派 ——甜歌 他创作的军营民谣 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他创作的儿歌 不仅是街头摇摇车里的名曲 更是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 他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 著名作曲家吴颂今 如今,又以78岁高龄 谱写了一整台的交响乐 “补上”了自己的交响梦 
4月10日晚 他的新作《中国音画 ——颂今音乐主题管弦乐组曲》 交响音乐会 将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主题引领”板块重磅演出之一 由青年指挥家张诚杰 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部分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常鑫 见习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