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一位80后妈妈带着孩子入住居委会的第48天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5-18 点击量:


出生于1981年的李云

是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

多伦居委的一名居委干部

今年已经是她来到这里的第6

而今天是她带着孩子

入住居委会的第48


微信图片_20220519171535.jpg

331日,浦西封控前一晚,社区要求家住外区的居委会干部住进社区,李云的爱人是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早就在半个月前住进了单位。这样一来,家里就只剩下正在读六年级的儿子了,实在是不放心。于是,李云带着儿子苗苗一起住进了居委会,没想到,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每天早出晚归

很难和儿子打一个照面

中午,当记者联系到李云的时候

她刚刚和同事们完成了

今天的核酸大筛查工作

一上午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水的她

嗓音有些沙哑

·早上6

洗漱完毕出门去社区

·期间

安排核酸检测、发放抗原、分发物资或是转运阳性病人和密接人员……

·晚上11 12点,甚至是第二天凌晨23

回到住处

这几乎是李云48天以来的日常安排。她早出晚归的作息很难和儿子打个照面,苗苗毕竟才12岁,临睡前都会打一个电话给李云,询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回去。李云也只能安慰他说:“宝贝,妈妈还有工作在做,你先睡吧。”每天回到住的地方,虽然已经很累了,但看见儿子酣然入睡的脸蛋,李云也就安心了。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11.jpg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13.jpg

李云所负责的居民区大部分是新式里弄,很多人家煤卫合用,同时部分居民还喜欢到处串门,更增加了传染风险。为此,李云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规劝居民足不出户。“即便如此,还是有居民不听劝,真是让人着急,李老伯就是其中之一。起初,劝他回家的时候,他还要骂人,直到抗原自测异常了,他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劝,从方舱回来后,李老伯终于再也不随便出门了。通过工作的不断推进,居民们也渐渐开始理解我们的用心了。”李云回忆道。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16.jpg

4月初,疫情一天天严重了起来。刚开始做抗原自测的时候,尽管之前反复宣传过,结果显示阳性的居民不要出门,打电话给居委听从统一安排,但还是有好几个居民拿着两条杠的抗原盒跑去居委会找李云询问“两条杠是什么意思”。看着他们不安的样子,李云立刻冷静下来,让他们赶紧回家,等待疾控人员上门。

随着居民区里的阳性病人逐渐增多,有一位志愿者不幸被感染了新冠,为了安全起见,当晚,居委会同事们都选择在居委会的活动室打地铺过夜,苗苗也不得不被安置到了其它地方。


也会慌张流泪

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安顿好儿子后

积压了多日的委屈和担忧

一下子涌上了李云的心头

她给爱人打去了电话

结婚多年,爱人是非常了解李云的,当他听到妻子的状态后非常担心,破天荒地请了1个小时的假去找她。深夜,已经多日不见的两口子,就这样隔着居委会门口那条熟悉的马路,两两相望。“因为担心传染风险,我让他不要过来。那一刻,我站在这头大哭,他站在那头安慰,我当时真的很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但是我知道,我们不能。这种感受,我可能终生难忘。”李云回忆道,“我们俩都是党员,都明白肩膀上所肩负的责任。大哭一场后,我擦干了眼泪,决定继续回去战斗。“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21.jpg

李云一家三口合影


第二天,李云和同事们继续当“大白”,为各项社区防疫工作忙碌着。那几天,李云都没有去看望儿子,苗苗白天一个人在住处上网课,老师们知道家长在抗疫一线,也特别关注他。热心的居民阿姐每天还会给苗苗一次性送两顿饭:中饭和晚饭,让李云免去后顾之忧。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24.jpg

随着封控时间延长,很多老人不会团购、网购,政府的物资成了他们居家生活的重要期盼。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分发工作如有延误,新鲜食材很容易变质。李云心里很着急,就骑上三轮车一家一家地去送,200多户人家,得来回跑几十趟才能送完。每次送完物资,全身早已湿透,但看到居民们拿到物资后的安心,李云觉得,累点、苦点也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26.jpg

“现在,我每天的微信运动步数,已经从三万多下降到了七八千,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云说道,“前几天,看到苗苗在作文中写道:希望疫情快快过去,爸爸妈妈早点完成手上的工作,一家人能够团聚。看到这里,我心里酸酸的,”


1652951717072.gif

志愿者手记

封在“别人家小区”

就地当起配药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32.jpg

316日肇嘉浜居委开展网格化筛查的第一天起,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小区核酸检测志愿者,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志愿服务,没想到后面的故事跌宕起伏。

和上海的很多小区一样,我服务的小区也经历着2+2+2的循环,直到有一天在核酸检测前临时通知因为出现阳性感染者,小区封闭。我也成为了唯一一位被封在别人小区的志愿者,在热心业主和居委领导的帮助下过上了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们同吃同住的生活。

也是这一段“革命友谊“让我了解了基层工作的辛苦与繁琐,在浦西封城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居委求医问药工作组。

肇嘉浜居民区有5000多位居民,但居委工作人员只有7人,组织核酸、发放物资、解决纠纷一件件事情分派下来让他们忙得脚打后脑勺。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从4月中旬起请求配药的居民人数逐渐增加,我和另外两位志愿者在一位居委干部的组织下组成了求医问药工作组。

为了规避配药带来的防疫漏洞加快配药进度,我们摸索出一套完美的工作流程:居民的医保卡由小区物业或块长带来居委会交给制表姐姐;“表姐”每天分配任务核实清单并算钱;配药三人组只负责去医院配药和居民电话联系;配好的药统一消杀后交给各小区保安。

由于身体原因,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医院的老客户,凭借着自己对医院的熟悉,我带着同组小哥哥开始了第一次的配药任务。第一次就是40单的大工程,我们仨一个人配合医生开药,一个人时不时拿走开好药的医保卡去付钱,另一个带着有特殊科室需求的医保卡单独挂号。三个人第一次配合就非常默契,大大缩短了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完美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34.jpg

但在完成了几单配药任务之后我思想松懈了,在某次配药任务中没有仔细看居民的需求就拿了两个购物袋出门了。谁曾想这5位居民全都是配中成药的,每个人都是十几二十几盒药,两个购物袋根本不够塞。面对着堆成小山的药盒子,我在取药窗口装袋就装得面红耳赤尴尬得要命。幸好有一个给药房搬货的大叔看到了我的窘境,慷慨的提供了一个大纸箱才把所有的药都装下。离开社区卫生院要怎么把大纸箱运回去也变成了难题。路边好心阿姨支招说可以把马路上的警戒线解下来把大纸箱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当我正想对警戒线下手的时候,之前帮我的搬货大叔又看到我了,二话不说直接支援了一卷胶带。感恩有他,我成功地把药带回了居委会。

通过居委配药的居民大多是缺少子女关照的独居老人,面对老人们的诉求时,我们需要拿出200%的耐心去和他们沟通,慢慢交流才能确保信息传达到位不会产生误会。有一次,一位阿婆说她的高血压药只剩下两天了,她很着急。我们在拿到她医保卡之后,就把她排在了配药名单的前面,确保当天能配到。阿婆在给保安送出医保卡之后,就保持着每3个小时打一个电话的频率联系我们,每次都是问药配好了没。但是此时此刻只能不断给阿婆保证绝对不会耽误她吃药,“阿婆不要急,我们刚刚拿到医保卡“,”我们已经去配了”,“我们已经配好了”,“我们正在算钱”,“我们已经在配送了”。直到阿婆拿到药,她一共打了7次电话......整个过程可以想象到阿婆的焦虑,她守着她知道的唯一能给她搞到药的电话号码,不停的确认消息,直到看到自己的降压药放在了家门口。经历了那件事之后,我也更加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非凡。

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配药次数的增加,老年科的医生变成了“每周有约”的老朋友;配药的阿姨爷叔来送医保卡也已经熟门熟路;居委办公室隔壁的邻居哥哥第N次来投喂手工点心;电话的联系人列表变长了,收到的感谢也更多了。而大家最大的希望还是,早日清零,小区解封,我们这些志愿者可以“光荣退休”。

讲述人:白璐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博士研究生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38.jpg

开启爱心守护助老模式

静安青年中心掌门人在行动

司忠业是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教师,从疫情开始一直在小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4月初,在居委工作人员因密接被隔离的情况下,被居委会委派为所在社区党员志愿者的负责人,成为身兼社区管理的“领头羊”。

抗疫工作和普通的志愿服务有很大不同,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研判疫情状态。司忠业邀请了专业人士给居民和志愿者进行防疫科普;用规划各楼栋核酸检测路线;组织居民里的医务专业人员组成医疗支援小组。他还邀请了几位在食品相关行业从事品控、法务、财务工作的居民志愿者,共同组成“团购审核小组”。

针对居民对封控政策的不解、对物资不均的疑问、对居委工作的不满,他组织党员志愿者和居委书记开会,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又通过居委书记和居民面对面的线上会议,让居民充分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及时解决了积压的问题。

这段时间的共同抗疫,让司忠业感慨万千:“疫情尚未结束,我们依然在和病毒赛跑。所幸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群人与我并肩,勠力同心。”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41.jpg


互相倾诉、彼此鼓励

中学生开设的朋辈心理互助平台

成了同学们的“加油站”

2020年的疫情,向明初级中学初三学生李天心开设了“中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公众号,小伙伴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倾诉疫情期间的各种烦恼,彼此鼓励。

一转眼两年过去,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再次打乱了李天心和同学们的学习节奏,长时间上网课、见不到老师和同学,大家心情很容易沮丧,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恐惧、焦虑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近期,在“中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公众号上,胡祯祺同学以“不是一个人不是一座城”为题抒发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周恒易同学用独特的文言文讲述了雨夜居家学习的故事。李天心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其被负面信息影响深陷于情绪之中,不如聚焦身边,想想怎么做好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这些推文,都引起了同龄人、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朋辈互助的项目。李天心和小伙伴们还围绕中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制作了英语视频,积极地传递正能量。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44.jpg


社区防疫志愿工作中的青年智慧

“基层工作,要努力、有耐力,也离不开用巧力!”这是虹口区选调生贺楷在基层锻炼中最大的感受。

他所在的秀苑小区居民多达六千余人,其中六成以上是老年居民。为了第一时间把核酸、抗原等最新的工作部署通知传达到每家每户,贺楷和同事一起建立了“线上+线下”双通道。线上创建了100多个小区楼栋微信群,并发挥党小组长、楼组长、居委干部作用共同参与管理。线下,他通过小喇叭、打电话、按门铃“三合一”的方式确保居民知晓防疫安排。

此外,他还和居委会排摸并发动了各楼道内的在职党员、共青团员等担当志愿者,巧建楼道“小帮老”模式,为楼道内高龄老人提供互助便利。他和同事将近百位志愿者按照配药、快递、核酸等组别分配工作,使得核酸检测、配药送药、物资发放、管理团购等日常工作全方位、高效运作,彰显出基层治理中的青年智慧。

微信图片_20220519170847.jpg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部分内容:青春虹口、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刘春霞

志愿者手记记录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制图:吴佳斐

整合:青春上海实习生 孟菲

责任编辑:陈思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