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你呢?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7-26 点击量:


近日,一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屏了,UP主“衣戈猜想”在视频中讲述了农村二舅平凡又有力量的一生,让很多网友直呼治愈。


目前,这则作者“衣戈猜想”制作的视频

播放量已超过900万

实时在看人数持续保持过万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10.jpg

话题#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还冲上了热搜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14.jpg

UP主@衣戈猜想 透过文学性的旁白与画面,记录下二舅苦难而饱满的一生。

短短一天,视频便登上了B站热门第一,播放量突破500万,实时在看人数一直保持在3万以上。

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有人说,这是今年看过最牛逼的视频,最牛逼的文学。还有人说,仿佛看完了一篇短篇小说,二舅像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主人公,重叠了无数平凡人的身影。

视频的故事与表达

就像夏日里雨点豆大的一阵雨

把网友砸醒

惊讶、刺激、透彻

同时还留下一股泥土香

B站的弹幕上

满屏的“敬二舅”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17.jpg

图源:b站视频截图


被打动与获得了共鸣的网友

刷屏了评论区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20.jpg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31.jpg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34.jpg

也有人说,二舅让他们

想起了家乡的人、身边的亲戚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37.jpg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40.jpg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42.jpg

还有网友

总结出了视频中的“金句”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45.jpg

刷屏的“二舅”

确实成功治愈了不少人

让大家从“精神内耗”中挣脱

重新审视人生与价值

以下是视频的文字版全文👇

这是我的二舅,村子里曾经的天才少年;这是我的姥姥,一个每天都在跳popping的老太太。

他们在这个老屋生活,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48.jpg

二舅上小学是全校第一,上了初中还是全校第一。全市统考从农村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二舅的。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二舅就成了残疾。

十几岁的二舅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回到学校。老师们三次登门相劝,二舅闭着眼睛横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第一年二舅拒绝下床,他不知道从哪找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疯狂地看了一年。

但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久病并不能成医。

于是第二年二舅扔掉了手册从床上爬了下来,呆坐在天井里观天,像一只大号的青蛙。

第三年二舅不看天了,看家里来的一个木匠干活,木匠干了三天走了。二舅跟姥爷说他看会了,求姥爷去铁匠铺给自己打做木工的工具。三年来二舅第一次走出了院门,去生产队给人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可以养活自己了。

如是几年,有一天二舅照常拄着拐来到生产队,队长告诉二舅:“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改革开放了。”

于是二舅就开始改革开放,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做木工。有天在路上遇到了当年的那个医生,他跟二舅说,“要是在今天,我早被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他一句,一瘸一拐地又给人干活去了。

后来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他很失望,居然拄着拐辗转去了北京,他想去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说要去看看他。

二舅说改革开放很好,他也好,为什么呢?二舅说:“他公平。”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52.jpg

很快二舅的兜里就没剩几个钱了,他的一个堂弟在北京当兵,二舅作为军人家属住进了部队,没想到居然混得风生水起。因为二舅不爱搭讪交际,只爱干活,他不知道从哪借到了木工工具,在那个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给士兵们默默地做了很多的柜子和桌子。哪个士兵会不喜欢这样的homie呢?

有一天二舅的堂弟去澡堂,看见一个老头和二舅正坐在一块泡澡,二舅的堂弟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那个老头是他只见过几次的一位首长,此刻正蹲在池子里给二舅搓背。

后来二舅回到村里,大家都问北京怎么样,二舅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到了两个妹妹出嫁的年纪,二舅心里很不舍,二舅有自己的表达。大姨和我妈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漆,都是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你能想象在80年代,一个山村的女孩子结婚的时候,能拥有这样的一套家具是多么梦幻的事情吗?

姥姥家这么穷,妹妹出嫁有这么一套家具,婆家也会高看一眼,也许就会更好地待自己的妹妹。你可能说我在吹牛,因为这是“上海牌”的家具。但你忘了这是我的二舅,二舅总有办法,什么牌子他都能给你贴上,你还要什么牌子?他还有天津牌、北京牌、香港牌,超豪华ok?

再后来年轻的二舅领养了刚出生的宁宁,二舅拼命地在周边做工赚钱,大部分时间都把宁宁寄养在了大姨家里,很少陪伴她。

宁宁小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议论不懂礼貌,一个被抛弃了两次的小孩,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礼貌呢?

十年前宁宁和男朋友结婚了,20万出头的县城房子,二舅出了十几万,真不敢想象他是怎么攒下来的。

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的伟大着。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157.jpg

二舅和宁宁


二舅在30岁出头的时候,迎来了说媒的高峰期,但二舅跟我说,他一直觉得他这辈子只能顾得住自己,顾不住别人了,所以从来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心思。

二舅说谎了,当时有一个隔壁村的女人,有老公还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契机,二人的关系突然变得非常的熟络,并很快变得过于熟络。她经常来二舅家串门,二舅也经常去找她,即便是她老公在的时候。

两个孩子也很喜欢二舅,再后来,她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的一切红白喜事,并对二舅体贴入微,把他乱糟糟的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来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结的钱递给她。

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了,她却并没有离婚,二舅的四个兄妹从一开始的全力支持,转而怀疑这个女人只是图二舅的那一点钱而强烈反对。

而还在上小学的宁宁则喊那个女人“老狐狸”,喊自己班里的她的女儿“小狐狸”,老实的二舅进退失据,不知所措。

再后来这个女人和她的丈夫死在了外地的一个工棚,煤气中毒,二舅也终生未婚。这段感情的细节我理解不了,大姨也都记不清了,二舅则是不愿意讲。

这到底算怎么一回事呢?既不是今日时兴的仙人跳,也不是那个年月的拉帮套。那时候爱情来过没有呢?

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201.jpg

就这样又过去了三十年,乏善可陈。是的,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一万倍都没法看的。转眼姥姥已经八十八岁了。

现在农村的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二舅正是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为自己多挣一点养老钱,将来就不用拖累宁宁。

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也不是很想活了,有一次甚至已经把绳子挂到了门框上。中国人老说“生老病死”,生死之间何苦还要再隔上个“老病”呢?

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怜悯。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七八十岁,却还康健力壮之年去世,那对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的留恋呢?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

所以在几年前二舅出门的时候,就开始把姥姥放到车上。去别人家做木工活的时候,就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

66岁老汉随身携带88岁老母,这个6688组合简直是酷得要死。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204.jpg

这几年二舅木工活也不做了,全职照顾姥姥。早上给姥姥洗脸,晚上给姥姥洗脚,下午逼姥姥锻炼。

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接着走。

这么默契的走位配合,我上一次见到还是在乔丹和皮蓬身上。乔丹喜欢给皮蓬送超跑,二舅喜欢给姥姥拽面条,再浇上点西红柿炒鸡蛋。嗯,好吃的。

二舅从小对宁宁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今天的宁宁却成为了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

其实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我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他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镢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

回来的路上被另一个婶子拦住,修好了她家的门锁。还没进家门,又被另一个老头叫到家里,说电磁炉坏了。二舅到他家发现,是他的插线板的电源忘了打开。可怜的老头。回到家又修好了一个奶奶的老人机和收音机。

1658904496325.gif

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针灸。人家嫌门楼上光秃秃的木头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好了,给人画上去。山顶修了座庙,所有的龙都是二舅雕的。

村里没有神婆,二舅就成了算命师。当然了,签子是自己做的,竹筒是自己做的,本子是自己做的,卦是自己抄来的。

他甚至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做一把二胡。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没有蟒蛇,他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你看,二舅总有办法。

很想给你们看看那把有模有样的二胡,可惜十几年前姥姥让我的傻子弟弟拿二胡当锄头玩,给玩坏了。

这个村子里有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不过现在智能手机也有了,宁宁买的,等他拆上几次也就会修了。

夜深了,二舅家的灯还亮着,又给谁家修东西了。

听见锣声和鞭炮声了吗?不是村里有人结婚,而是年轻人都走了之后,野猪回来了,吓唬野猪呢。

村里就剩下几百个老头老太太了。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如果到镇上是30里山路,如果坐客车去县城,下了车他们是连北都找不到的。

二舅总说他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他其实顾住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爱这个歪子, 我们离不开这个歪子。

1658904518870.gif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悠游自适,颐养天年。隔壁村一个老头就是这样嘛,当年学习还没二舅好呢。如果是这样,那该有多好啊。二舅一定会成为汪曾祺笔下,父亲汪菊生那样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

看着眼前的二舅,总让我想起电影《棋王》里的台词:“他这种奇才啊,只不过是生不逢时。他应该受国家的栽培,名扬天下才对,不应该弄到这么落魄可怜。”

太遗憾了,真的是太遗憾了。

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他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态让二舅成为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第一快乐的人是刚刚,我们村的“树先生”。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1658904543173.gif

“树先生”刚刚


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我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风,反倒是从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

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

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今天二舅还在走着自己的人生路,这条长长的路最终会通往何处呢?

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1658904567795.gif

 

网友建议直播

作者发博回应

作品刷屏上热搜后

原作者@衣戈猜想 收到很多人私信

其中还有网友建议

让二舅去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

@衣戈猜想 表示

谢谢大家的关心

但不愿意让二舅去直播或者卖货

@衣戈猜想 在微博的回应,全文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727142220.jpg

微博的网友大家好,很多朋友看了二舅的视频私信我,建议我让二舅去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谢谢大家的关心,二舅这点小小的流量,你要劝他直播让他干啥呢?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自己的苦难,然后跟一帮不知所谓的人打PK,跪求大哥们上上票,再然后突然开始扯着嗓子卖抽纸?二舅认真的活了半生,我分享了二舅的故事,大家听了还有点触动,这三者合起来就是个美好的小故事,美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尾,这些年大家看过的烂尾了的美好故事还少吗?让二舅安安静静的陪姥姥生活在那个小山村吧,那就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


1658904636462.png 致敬“二舅式”生活哲学 1658904636462.png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在遥远农村的“二舅”,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夜之间,他有了几百万的“大侄子”和“大侄女”。

昨晚,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登上了B站热门第一,播放量突破900万,几万人在看。每一秒钟,弹幕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装填着。截至发稿,这个数字已经到了十四万。几十年苦难与盼头,残病与牵挂、斗志汹涌与饱经沧桑浓缩成了11分钟的短片,让一碗“鸡汤”辛辣无比,又让人落泪。

说实话,看第一遍的感觉是“有点懵”。直到看到了评论区,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我这才明白这熟悉“既视感”的来源——像,真的太像了。作者无疑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把一篇关于农村老人一生的故事做得如此有生命力,带着一种成熟沧桑的生存智慧,有玩笑话穿插其间,文字背后的情感却真实而浓烈。

得益于B站的特殊机制,能在进度条上方看到弹幕的峰值。这个视频有三波弹幕“爆炸”,分别是“二舅的手工‘超豪华ok’贴牌”、“忘记打开电源开关的‘可怜的老头’”和最后那句“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就着这三波峰值,我几乎都能看到视频后面那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最后又热泪盈眶的观众。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翻开评论区,很多正处在迷茫彷徨时的人感激着作者,说二舅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暖意,一点感动,一点鼓舞。

二舅的故事为什么能打动我们?文案里写道“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二舅因为医疗事故落下残疾,与精彩人生失之交臂。然而大多数人没有二舅那么聪明,那么坦然。

更多时候,我们更像是那个接线板开关没打开,误以为电磁炉坏掉的老头。被生活逼得团团转,手忙脚乱地做着无用功。鸡汤故事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坎坷之后是通途,然而生活的复杂性不可一言以蔽之,生活永远是阴晴相伴,要在蜿蜒且“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途中走出自己的一条笔直坚实的路,就算是双腿健全的我们,也知道太难了。

小时候我们总是幻想,自己是被上天眷顾的那一个。后来升学失败,读了一个普通学校,自己并不是天才,也没有奇迹。工作后投了简历,来到面试现场才发现自己只是面试者里的沧海一栗;长大了暗恋无果,表白遭拒,发现自己并不容易得到爱。一通打击,甚至连最后还落得一个“小镇做题家”的称呼;终于步入社会,成了“社畜”,发现社会对自己没那么多关切,遇到的人与事并不在意你的感受。于是我们“幻灭”了,让理想早早落幕,要么变得苦心经营、斤斤计较或者被生活击败,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人应该怎么活,才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二舅的答案就藏在他瘦弱的肩膀上,藏在他给妹妹打造的全套家具上,藏在他为全村人修好的大大小小家用电器上——不要回头看,并且热爱你的生活。在遥远的农村,“二舅式”生活哲学质朴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被人遗弃的“宁宁”可以变成最孝顺的孩子,腿脚不便的“歪子”可以成为所有人依靠的对象。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这条“二舅式”生活哲学,不适用于电视剧里的人间,也不适用于鸡汤里的人间,但适用于你我真实活在其中的人间。







来源:哔哩哔哩、中国新闻网、新浪微博

部分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整合:舒克、青春上海实习生 崔茂辉

责任编辑:粟瑶

校审:沈蔚

终审: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