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他们跨过山和大海,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7-22 点击量:


以青春之歌筑青春之国

7月22日

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

西部计划志愿者

培训暨出征仪式举行

13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和146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通过网络直播的特殊形式观看

并在屏幕前集体宣誓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

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践行志愿精神,弘扬先进文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11.jpg

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严铭作为志愿者代表在发言中介绍,在疫情封控期间,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员工星夜驰援,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走出上海,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青春之力。

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代表张爱婷分享说,她来自云南省曲靖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她的家乡通过多种脱贫攻坚项目的帮扶顺利脱贫。现在她即将回到家乡云南,在西部淬炼自己,“这不仅是一次志愿经历,更是我们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据悉,自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于1998年启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于2003年启动实施至今,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选派了4561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前往西藏、新疆、云南、重庆、贵州等地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

团市委副书记丁波出席出征仪式并讲话,他勉励志愿者去西部要不懈奋斗、甘于奉献、坚持学习、注意安全,同时要严守纪律,树立上海青年的良好形象。

今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派遣工作于4月启动,全市57所高校,共有1538名大学生报名,通过校内初试、市级复试、体检筛查等环节,最终确定来自137名志愿者入选,“00后”“抗疫青年”“闪光青年”已经成为本年度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的“主力军”。出征仪式前,志愿者们接受了服务通识、安全教育、少数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14.jpg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培训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西部计划专项和研究生支教团专项为抓手,注重理论培训和专业培训相融合,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相结合,力求不断提高志愿者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丰富与发展》《战“疫”之下的青春力量——让青春在抗“疫”大局中闪闪发光》《“势变”时代与“西部计划”志愿者个人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等一系列的精品课程助力志愿者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以昂扬的精神面貌投身强国伟业。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17.jpg

即日起,志愿者们将陆续启程,奔赴中西部地区,用一年的时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故事。

大学生志愿者

任逸飞——三代兵团人

毕业后选择重返边疆

任逸飞是2022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毕业于立信的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他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第三代兵团人。爷爷是山东人,年轻时当兵建设边疆,作为第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一辈子都留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父亲是一名党员干部,也是一名老师,作为第二代兵团人,将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边疆教育事业。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20.jpg

“作为第三代兵团人,我从小就受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豪情壮志的熏陶,想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家国情怀的人。这就是我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原因。”任逸飞说。

“兵团曾是一片荒芜之地,父辈们在戈壁滩睡地窝子、吃草根是家常便饭。千淘万漉虽辛苦,如今的兵团一派祥和,人们安居乐业。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家乡更快地发展,就要带动一批人去努力。”任逸飞说。


张正——追风赶月莫停留

平羌尽处是春山

到西部去,是藏在张正心中近六年的梦想。梦想的种子在绿瓦校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终于,在2022年,深藏心中的志愿“种子”开出了青春绚丽之花。奉献西部,青春报国,她希望能在西藏的土地上播撒理想,用志愿服务的情怀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感受、去实践。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22.jpg

在校期间,张正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多次校内校外的活动,有2019年男篮世界杯、2016年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全国大学生体育影像节等等。曾担任传艺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研会副主席、本科四年班长,以及党支部支委。作为学生干部,张正对班级和同学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特别上心,积极为同学解决问题,认真协调每一次活动,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班级成绩优异,同学相处融洽。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校十佳共青团员、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一次次的荣誉,代表的是她一次次奉献的真心。

2016年,张正在上体读大二,在一位非常优秀的学姐的朋友圈中第一次得知了西部计划的项目,她曾在西藏自治区志愿服务一年。从这条朋友圈开始,张正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在心里悄悄种下了这颗种子。通过本硕7年的沉淀与积累,她愈加明确了自己要志愿服务西部的决心,这颗种子也终于在今年找到了发芽的机会。


段爽——接过支教接力棒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届进博会志愿者、浦江创新论坛志愿者、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骨干,青春志愿、青年奉献,已经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段爽的生活方式。今年毕业,作为学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一员,她将投身祖国西部,在支教岗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26.jpg

志愿是收获,志愿也是成长和传承。段爽庆幸,她入选学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她将因此沿着她的志愿之路,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支教地的三尺讲台,为西部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般动人的画面,很早就在她心头如种子一般种下。

段爽大学里的两任辅导员都曾参与过西部支教项目,从入学时的军训分享会到日常关于支教故事的分享,她在他们讲述时的目光里看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支教之路为西部的孩子们开启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用一缕缕微光照亮孩子们的前行方向。我更在研究生支教团的一次次宣讲中,听到、看到当代青年的担当热血和时代的责任召唤。”


李瑶——“纺织姑娘”

践行新青年担当

李瑶是个北方姑娘,2018年,她考入了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高技术纺织品系,四年本科的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给她烙下了东华纺织的印记。她的基础学科成绩优异,获得“纺织创新拔尖人才奖学金”“学习优秀奖”等奖学金,作为课题项目组长参与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秉持着“纺织+”思维,她更是在多学科领域学习,通过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考试。

微信图片_20220727154229.jpg

纺织是东华的传统优势学科,成绩优异的她却在万千选择面前,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的机会,跳出了生活的“舒适区”,走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选择投身西部支教。2021年9月,李瑶第一时间关注到了学校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信息。“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学长的话打动了她,她激动地当即去联系老师了解详情。经过材料递交、综合能力选拔、专项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她终于成功入选了东华大学第三届研支团。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张桂梅老师身患多种顽疾却坚守在一线,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以张老师为榜样,我想走上三尺讲台,为山区孩子前行增添一份力量,在支教中绽放青春的力量。”李瑶说,“我还不够强大,我想在山区支教中沉淀和磨练自己,留下青春的底色。”


▎研究生支教团

程婧 复旦大学 中共预备党员

程婧同学对志愿服务具有极高的热情。在学习之余,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大学期间参与了第三及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30余项志愿服务,服务时长超过400小时(含暑期支教),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如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优秀志愿者“最美小白鹭”等。在做好志愿者的同时,她还扮演着“志愿者的志愿者”的角色。作为复旦大学青年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她负责过迎新、进博会、花博会及疫情防控中多项志愿活动的组织。

赵祉淇 同济大学 中共党员

积极作为,乐于奉献。曾连续参与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负责2021年第三届进博会信息化LED组工作、2022年第四届进博会同济大学志愿服务队培训联络工作和虹桥论坛分论坛工作,和其他五千多名志愿者一起通力合作,保障进博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圆满完成各项计划任务。

朱逸成 上海财经大学 中共党员

朱逸成始终致力于参加各类志愿活动,相信志愿奉献不会在他的青春里缺席。从进博会,到花博会;从虹桥国展中心,到崇明花博世纪馆,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两届进博会中,朱逸成分别服务于市场监管局和商务委外事处。无论是参会嘉宾的引导接送、各指引点的信息畅通,还是后方驻地打磨进博会文书材料都有他的默默奉献。

薛至言 上海大学 中共党员

从“小白鹭”到“小叶子”,志愿的脚步未曾停下。去年6月,薛至言曾作为“小白鹭”在第十届花博会中担任主题活动保障岗的工作。在第四届进博会到来之际,薛至言主动申请作为骨干志愿者,在120名小叶子组成的大家庭中扮演“大管家”的工作。他对全团成员信息悉心归纳,为保障工作搭建好数据支撑,并获得市级优秀志愿者称号。对于薛至言来说,从 “小白鹭”到 “小叶子”,从一名参与者到一名管理者,变的是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是一颗热爱志愿炽热的心。


志愿服务的路上,他们从未停止

“西部计划”自实施以来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不惧艰难的大学生

在西部奉献自己的青春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支教团:带领学生逐梦追光

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07年参与全国第9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当地的基础教育贡献力量。2021年,上外支教团的4名同学来到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在200多天的支教日子里,他们用专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孩子们开阔了新视野。


上海大学支教团:黄土地上 土豆花开

这一天,家住定西市清溪村的九年级学生董春燕,又一次迎来了来自上海的哥哥姐姐们,通过手机屏幕,她还见到了一名特殊的客人,是家住福建厦门的爱心人士林艺红。2012年以来,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有44人在定西市城乡的8所学校开展支教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支教团:我们的初心故事

上海师范大学自2007年成立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已连续16年共选派172名支教团志愿者奔赴甘肃玉门、广西百色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等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8万小时,服务对象2万人次以上。

 

青春的奉献永不停歇

感谢所有参与西部计划的志愿者们

为西部的建设发展

和西部人民的美好生活

贡献属于上海青年学子的光和热!







部分来源:SUS青年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姚佳森

终审:许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