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征文《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被删?作者最新回应→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2-09-20 点击量:


9月18日

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了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

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散文

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随后获奖信息遭删除

引发热议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748.jpg

有网友联想到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经典场面——

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

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我的区长父亲”成为暗指“拼爹”的梗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751.jpg

然而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文思俱佳

通过细腻的笔触

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作风


家人眼中“无情”的父亲

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作者于忠东在文中介绍“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文章中,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展现自己眼中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侧面反映了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我的县长父亲》原文

↓↓↓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758.jpg


初心如磐跟党走 披肝沥胆为人民

在禹城市党史研究中心的官方平台上,发布过热心市民捐助工作日记的消息,而捐助人就是于忠东,日记的作者正是她的父亲于志明。

于忠东介绍,每次搬家,他的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都是工作日记。这些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的这27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01.jpg

“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公众号今年8月3日曾发文《初心如磐跟党走 披肝沥胆为人民——读“129本工作日志”有感》(作者:庞伟伟,以下简称《初心》),介绍过这位老县长:

于志明,1929年生于辛店镇东于村,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10月入党。1955年10月,年仅26岁的于志明成为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年幼时,于志明经历过辛店惨案,目睹过日本鬼子的暴行,更是深受亲人加入共产党投身革命的影响,这一切都笃定了他一生初心如磐跟党走、披肝沥胆为人民的坚定信念。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05.jpg

《初心》文中提到,“129本工作日志”真实记录了他从1951年到1985年,34年的工作历程。“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从麦田串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砥砺前行的过程,看到了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08.jpg

夹在工作日志中的汇款单


在于志明1960年的工作日志中,第十册的第23页和24页,分别夹着两张1960年1月20日汇出十五元的汇款单和1961年5月4日汇出二十元的汇款单,收款人都是临邑陈英贤,在那个买东西要按一分一角计算的年代,自己家穷得叮当响,却两年汇出三十五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了——于志明一直向烈士亲属陈英贤汇款,直到陈英贤去世。不仅如此,1962年,于志明平反后又将复职补发的1000多元工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于志明对家人说:“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家富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富裕日子,国家暂时有困难,补发的工资就当自己为国家做的一点贡献吧!”

《初心》文中提到,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30多万亩,沙荒地有2.6万亩,涝洼地5万亩,为了改变“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的状况,于志明在当县长的时候,日志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12.jpg


于志明去世时,才59岁。于志明生前的最后8年是在不断地看病、住院中度过的。1985年,在病魔的折磨下,于志明隽秀工整的字体已变得歪歪扭扭,但他依然写道:“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解决不好,就很难说真正加入了党组织。如果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那也只是加了引号的党员。”


作者发声:

最初的题目叫《逝去的背影》

只想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故事

9月19日,据@红星新闻 消息,文章作者于忠东告诉记者,获奖文章仅为精简版,内容绝对属实,没想到会获奖。此前她曾在父亲节写过万字长文,而写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离世多年的父亲。

同日下午,于忠东就《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引发舆论关注独家回应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说,写作投稿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日记当废纸卖了,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没考虑获奖,也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18.jpg

于志明


以下为大众网·海报新闻9月19日对于忠东的专访:

大众网·海报新闻:网友对《我的县长父亲》的讨论,您关注到了吗?

于忠东:昨天晚上我就没睡着觉,我都60多岁了。弄这个事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老爷子写了一辈子的工作日志当废纸卖了,没寻思获奖,嘛事儿没寻思,没想到会弄成现在这样。作为我来说,就是想把老爷子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们那一代人都是这样,咱后人别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弄得传承不下去。我退休好几年了,没别的想法,不想争名,也不想争利。

大众网·海报新闻:写这篇文章起题目时是怎么想的?

于忠东:实事求是,我父亲一辈子做的这些事,不容易。我还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表,有40多万点击量,还真有看的人呢,我就想再给老爷子写个传记,老爷子一直初心不改,应该弘扬。

大众网·海报新闻:这篇作品是什么时候写的?

于忠东:去年就开始整理老爷子写的这些工作日志,今年我就是随手写了,父亲节之前发表了。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内容是根据时间段一步一步写我的成长过程,写老爷子对我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写了一万多字,当时在媒体的客户端上发了。后来德州征文,征文要求是3000字以内,老爷子这一辈子做的,我确实觉着挺敬佩的,朋友劝我删改一下投稿,就改成了现在这样。

大众网·海报新闻:有些网友只看题目,可能被误导了。

于忠东: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想象不出那时候人的“傻”劲。去年回老家,熟悉我父亲的人都说他是焦裕禄式干部。大家可以来我们这里实地探访一下。


德州市文联:

征文活动评选“肯定合规”

9月19日,据@中国新闻周刊 报道,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回应称,德州作协属于民间组织,是社会团体,其表示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对于德州作协删除获奖名单一事,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德州作协:

后续可能会有相关部门回应

9月19日,据封面新闻报道,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


网友:

一篇因名字而遭到误解的好文章

不少网友在看完文章全文后态度反转:“为我昨天的轻浮道歉”,也有网友直言,不理解为何文章要被删除。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21.jpg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24.jpg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27.jpg


人民日报:

这样的好官值得上热搜

9月19日晚,@人民日报 发文:《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引发热议。朴实的笔触,温情的回忆,呈现了一个可敬而立体的父亲形象,也“还原”了一位清廉官员的为民底色。百姓谁不爱好官?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这样的好官值得上热搜,更永远活在民众心中!

微信图片_20220920135830.jpg







来源:@人民日报、观察者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红星新闻、九派新闻、上观新闻、齐鲁网、大众网、青春山东、山东省禹城市政协、网友评论等

见习编辑:连翊辰

校审:沈蔚

终审: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