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上海到底多少“岁”?答案就在......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10-12 点击量:


身处上海这座繁华都市

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上海多少“岁”了?

它需要经历过多少个春秋

才积累下了丰厚无比的文化沉淀?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08.jpg

上海的历史

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

是一部书写变迁与发展的史诗

为进一步实施城市文脉赓续鼎新行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

推出全媒体产品报道

《探寻上海之根》

带你沉浸式感受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承前启后、贯古通今

博大且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13.jpg

记者曾问过上海博物馆一位副馆长

上海到底有多少年

他底气十足地说

6000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约6000年到5400年前的崧泽文化

是三个以上海考古发现命名的

考古学文化中最早的一个

可以称得上是

最早的上海土生土长的文化

所以把崧泽称为“上海之源”

一点也不过分

           

现场

探寻6000年前的崧泽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后门

就是崧泽小学旧址所在

现在基本上处于荒废状态

但在50多年前

正是在崧泽小学的操场中

人们发现了先民的遗迹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18.jpg

据说,可能是一场大雨过后

操场下先民的墓葬裸露出来

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考古发掘开始了

历史从来就是迭代的

一代人在另一代人的遗迹上生活

所谓“历史积淀”便有点这个意思

上海的先民们不可能想到

在五六千年之后

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建成了一座学校

孩子们在此书声琅琅、玩闹嬉戏

越过博物馆旁的油墩港

那里有崧泽遗址

另一块考古发掘现场

现在已经变成了

青浦环城水系公园的一部分

路过这里的人或许都不太清楚

2014年在此处的考古发掘

出土了很多重要器物

进一步确认了“崧泽文化”的存在

这也更加坐实了

崧泽作为“上海之源”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23.jpg

五六千年前崧泽的样子

现在真的已经是无从寻觅了

这里和青浦其他地方

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不过崧泽遗址博物馆

开放接待组组长卜萍萍

却向记者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就是现在青浦崧泽村依然有人在生活

他们依然种田收稻,撒网捕鱼

当然同时也过着现代化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26.jpg


上海之源

崧泽当之无愧

崧泽遗址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14年

总共经历过6次考古发掘

开始人们还以为

这是马家浜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后来考古者们发现

此处遗迹出土的很多文物

和马家浜文化有很大不同

确切地说是更先进、更发展了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30.jpg

卜萍萍告诉记者

比如墓葬,马家浜文化的先民

是无棺材、头朝北、俯身葬

崧泽文化的先民虽然也无棺材

但却是头朝南、仰身葬

这和后来的良渚文明的葬仪是一致的

这也可以看出

崧泽文化对良渚文明有直接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34.jpg

卜萍萍为记者逐一介绍了

博物馆里呈现的

“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

和“上海第一井”

这么多“第一”

无不在证明

崧泽文化作为“上海之源”的地位

“第一村”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中心性聚落,这是文化出现的重要标志。水稻的种植(最初是野稻,先民通过筛选杂交,培育出了人工稻)、房屋的修建和水井的发掘,都在显示崧泽文化的生产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上海第一井”是中国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中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注意,此处没有“之一”。这个地位评价是相当高的。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39.jpg


“良渚之父”

崧泽文化对良渚文明有直接影响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崧泽先民生产力提高之后

出现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

和等级一起出现的还有礼制

崧泽文化的陶器

有鼎、壶、豆“三件套”

开始只是作为生活用品

但后来做工越发精美

逐渐变成了祭祀用器

还出现了很多“无用之器”

比如“兽面壶”“人首瓶”等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43.jpg

有了等级,有了礼制

那自然就会出现贵族阶层

在崧泽遗址博物馆

有一件“带镦石斧”

这件类似于权杖的器物

是专门给至高权力者使用的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47.jpg

良渚文明距今5400年到4300年

紧跟崧泽文化之后

而良渚文明之所以称之为“文明”

就是因为其符合了“文明三要素”

按照判定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

“中国方案”

其也有三要素

其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其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其三,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良渚文明完全符合这些标准

而考古学者惊奇地发现

其实崧泽文化

也有着这些文明要素的影子

“如果没有发现崧泽文化

从马家浜文化直接跳到良渚文明

无论是从器物的形制

还是社会等级以及礼制

人们都会觉得十分突兀

而崧泽文化恰恰成为了

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填补了中间的空”

卜萍萍说

有学者说

崧泽文化是良渚文明的“爸爸”

这句话虽然很幽默

但其实也很在理

崧泽文化不仅是“上海之源”

也孕育了良渚文明的辉煌

微信图片_20241015143252.jpg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制图:小琼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