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分算什么? 只有自己的舌头 最靠得住! 最近,话题 #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 #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等话题 登上热搜 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 自己曾经去过一些低分餐厅 味道却出乎意料的美味 
而跟着好评或推荐 “跟风”尝一尝的网红餐厅 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频频踩雷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赞同 还抱怨自己的宝藏小店 评分一度极低 

还有网友总结了相关经验 “路边好吃的小店分数都不高” “开店时间短、评分高的,要警惕” “高分餐馆不一定好, 过于低分餐馆肯定不好” 


被网红高分餐厅 和真假难辨的探店视频 频频忽悠之后 年轻人举起“支持低分餐厅”的大旗 寻找那些蒙尘的“明珠” 
· 青年时评 · 
年轻人“整顿”刷分餐厅 是还市场一个公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有关“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话题引人注目,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在“3.5分餐厅”就餐的愉快经历。相比之下,一些高分网红餐厅被认为花里胡哨、名不副实。一时间,“支持低分餐厅”的呼声高涨,更多的人开始探寻和关注那些被评分类App忽视的“宝藏餐厅”。 这看似无厘头的举动,其实是不走寻常路的年轻消费者针对不良商业风气的反弹。给餐厅打分,原本是为了反映一家餐厅的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给消费者一个参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评分类App上普遍存在刷单、刷分、刷榜的情况。对此,平台未给予有力约束,反而因其评分机制,给商家弄虚作假以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那些保持操守、不愿“灌水”的餐厅还会遭受攻击,甚至被污名化。这导致好评率严重失真,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个虚高的评分。 可消费者又不是傻子,舌尖和胃更是骗不了人,踩过几次坑就学乖了。人们开始对网红餐厅敬而远之,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的推荐,去看似评分偏低,但口碑不错的餐厅“寻宝”。结果往往收获惊喜。这类餐厅的表面功夫或许不如网红餐厅,但胜在核心内容——菜是真好吃。如此,学聪明了的消费者,尤其是趋于理性的年轻消费者,高举“支持低分餐厅”便不足为奇了。 这一方面可以视作年轻人对欺骗式营销的反拨,另一方面,也是平台和商家被自身不诚信行为所反噬。无节制刷分或许短期内能吸引流量,但透支的是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感,损害的是用户对平台的认可度。当消费者发现商家的好评是刷来的、买来的,他们会用脚投票;这样的商家越多,越使评分失去公信力。因此从长远来看,刷分绝不是可持续的经营之道;即便你只是想挣快钱,在主打理性消费的当下,这种方式也不再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餐饮界独有的现象。曾几何时,“刷分”成了一种普遍的营销手段。从App上架、电视剧上线、电影上映直到新书上市,刷分几乎是标配。可这真的是无往不利的“神器”吗?恰恰相反,我们看到大量弄巧成拙的反例。豆瓣等社交媒体多次出现针对某本书、某部电影的“一星运动”,尽管态度激烈了些,但把人们对欺骗式营销的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句话:“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电子商务法也早有明文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由此可见,当谎言败露、真相浮现,也将是作假者“见光死”的时刻。 某些商家是该好好想想,收起虚头巴脑的“评分大法”,认真打磨产品;平台也应及时整治,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评分是为了反映真实情况,为人们的理性选择提供可靠的参照系。它不应该沦为自欺欺人的游戏。 
城市的每一个人,仿佛一块可塑的拼图,嵌入最合适的位置,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连,并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增添色彩与魅力,共同编织出巨幅美景。而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许多新兴职业的崛起,新兴职业青年群体的不断壮大,更是为城市的拼图点亮了诸多华彩,注入了青春活力。“上海有我更美好,我因上海更青春”系列报道用视频和文字,展现众多新型职业的魅力,以及光鲜背后青年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快递小哥王怡帆: 一句“不要开门”温暖这个冬天 前不久,有网友分享了家中监控拍到的一幕:奶奶外出买菜,留下3岁女孩独自一人在家。女孩毫无防备地给快递小哥开了门,小哥赶紧给家长打电话告知情况,离开前还不忘提醒小女孩别再开门。 这段视频被网友热议并大呼暖心,在上海生活工作了5年的京东快递小哥王怡帆也因此迅速走红网络,他的一声“不要开门”给上海的寒潮带来了别样的温暖。
来源:青小小、中国青年报、中青评论、上海新闻广播、Vista看天下、青春北京等 部分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施剑平 见习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皓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