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冠疫情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怎样挽救更多脆弱人群的生命? 在1月7日举行的第二届光华论坛上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教授 作了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 中国进入大规模流行第一波后 将逐渐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 与世界“同步”
在从大规模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转化期 张文宏发出两个重要呼吁 ▼ 尽快根据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数,完成药物储备。“如果能对100%高危因素患者覆盖抗病毒药物,将有效降低具有高危因素人群的重症率。” 尽快将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提升至90%。 “我相信,中国具备把新冠疫情变成地方性流行的能力。”张文宏说。论坛主持人、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表示:“张主任的演讲坚定了大家的抗疫信心。”

新加坡抗疫“成绩”为何优于美国 张文宏在演讲中介绍,近百年来,全球有5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除了新冠,前4次都是流感,分别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1958年亚洲流感、1968—1969年香港流感、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 如今,流感已成为地方性流行传染病,全球每年只有近20万人因流感死亡。当然,因为流感病毒检测量不足,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低估。 那么,新冠是否也会从全球大流行演变为地方性流行?张文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一些国家,公众经历了大规模流行的阵痛后,目前超额死亡人数已大幅降低。超额死亡是指一个地区实际发生的死亡人数与未发生传染病年份估算得到的死亡人数之间的差额,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传染病的致命性。比如新加坡,超额死亡已接近0,新冠病死率近期也非常低。 张文宏认为,新加坡之所以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超额死亡人数大幅降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完成了3针疫苗接种。 与新加坡形成对比的是,奥密克戎在美国的致命性很强。统计分析显示,奥密克戎引起的65岁及以上美国人超额死亡率峰值是德尔塔峰值的163%。这和美国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不够高有密切关系。就医和住院老年人的急剧增加,还导致了医疗资源挤兑,从而进一步抬高了超额死亡率。 
“很多人担心,各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都会减弱,导致突破性感染。那么接种疫苗是不是就没有作用了?”对于这个问题。张文宏介绍了他带领课题组去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疫苗接种3—6个月后进行B淋巴细胞克隆扩增分析,结果发现:在6个月后抗体水平很低的情况下,B淋巴细胞、特别是记忆B细胞在遇到奥密克戎入侵后,会迅速克隆扩增。这说明免疫细胞的“记忆力”很强,即便没有抗体,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触发免疫反应。
基层有药可用,才能防止医疗挤兑 在应对疫情第一波冲击的优化防控应对方案中,做好药物储备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抗新冠病毒药物已进入多管线竞争局面,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阿兹夫定、莫诺拉韦、单克隆抗体、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给脆弱人群的临床救治带来了多种选择。此外,托珠单抗、巴瑞替尼等抗炎症药物也已到位。 当前,相关部门应根据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数,尽快完成药物储备。“基层要有药可用,这样才能防止二级、三级医疗资源挤兑。”张文宏说。 各地还要加强三级分级诊疗体系,包括:社区街道行政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为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做好居家康复诊疗管理;发热门诊筛查出需要到定点医院的高危人群,及时救治转诊;引入信息化与远程医疗系统。 张文宏表示,在感染者起病后的“黄金72小时”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用好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同时可采用氧疗、中药和低剂量的激素治疗。“中药会给中国人带来额外的辅助疗效。” 
演讲中,张文宏列举了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在新冠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的多项数据:美国延续5个月,峰住院人数146328(万分之4),粗病死率1.8%;英国3个月,峰住院人数20065(万分之2.9),粗病死率1.13%;新加坡5个月,峰住院人数1442(万分之2.4),粗病死率0.06%;中国香港4个月,峰住院人数11646(万分之15),粗病死率0.67%。 中国内地如今也进入了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步到位,我们将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全球趋同,就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流行病。”张文宏说,“当然,新冠病毒今后是否会出现大的变异,使人群缺乏预存免疫,还需要科学家未来进行严密监测。”
目前 上海已紧急将新冠治疗相关药品 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很多人关心
到社区医院配相关药物 自己需要支付多少费用? 记者最新了解到 家住上海浦东莲业新村的陆先生 从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开到了一盒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 个人只需负担10%的费用 同时减免诊查费
陆先生说:“我有高血压、糖尿病十几年了,几年前签约了何医生,这些天何医生一直关心我阳没阳,昨天早上我感觉不对头,自己吃了点退烧药,测了抗原是阳性,赶紧跟何医生汇报,何医生跟我说‘别急啊,你是重点人群,72小时黄金时间用上小分子药,不用害怕的。’” 当天,陆先生就赶到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血检查肝肾功能。当天晚上,陆先生测自己的血氧只有90了,赶紧在家里吸氧,不断把数据报给何医生,听说吸氧后数据涨到了97,医生一边安慰他,一边通知他“明天下午两点,检查结果就出来了,我来给你开药。”7日下午两点,化验结果显示陆先生肝肾功能是好的,符合小分子药物的适应症,何医生立刻给他开了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并且指导他如何服用。 何秀秀是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莲安全科医生团队中的一员。她说:“小分子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防重症,重症一般在感染后5天出现,因此一旦发生症状窗口期也就72小时。陆先生周五出现症状,周六最好就用上药。”而且,小分子药物对肝肾有副作用,陆先生同时要吃高血压、糖尿病的药,哪些药可以跟小分子药一起用,哪些药不能,也需要医生指导。因此,7日这天,何医生同时给陆先生开通了家庭病床,“我是他的家庭医生,方便今后的随访。” 
何医生给病人开出小分子药物。张琪摄
新年第一天,上海就将防新冠重症的小分子药分配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用药人群是养老院和社区病房住院人群。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曹亚军透露,阿兹夫定的效果很好,“我们用下来还没有出现一个重症。” 不过,小分子药目前很紧俏,最近几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咨询电话几乎都被打爆了,门诊询问小分子药的居民也是络绎不绝。何秀秀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早早就排摸了社区里的重点人群,65岁以上、有基础疾病,北蔡有1882人。”家庭医生对重点人群的病情及时掌握,一旦阳了就赶紧用药,这才是精准、及时。 据了解,浦东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开具小分子药。 
近期,上海共青团发起 “青小康”社区互助药箱专项行动 在社区成立“青小康”青年志愿者队伍 设置“青小康”社区互助药箱 倡导社区互助关爱 引导居民共享药品物资 鼓励大家把暂时不用的相关药物 传递给需要的人 把抗击疫情的信心传递给更多人 
来源:上观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制图:完颜 整合:青春上海实习生 乔甜甜 责任编辑:陈思焙 校审:姚佳森 终审:许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