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完了 各位打工人 有没有克服“节后综合征” 认真“搬砖”呢?

近日 #女生上班通勤4小时坐10趟地铁# 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瞬间戳中了许多打工人的痛点 
来自上海的亦亦(化名)介绍 原本她的单程通勤时间是1小时 但最近公司搬到了青浦 她花在路上的时间变成了2小时 
“公司上班时间是早上10点 下班是晚上7点 我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 8点出门 到公司正好” 
根据亦亦提供的通勤线路图 可推测得知 她在莘庄站由5号线换乘1号线 在上海体育馆站由1号线换乘4号线 随后在虹桥路站由4号线换乘10号线 最后在虹桥火车站站 由10号线换乘17号线 亦亦说,(单程)坐5次地铁 早高峰的时候换乘 上上下下非常累 
“晚上回家又要坐5趟地铁 到家都9点多了 洗完澡就想躺在床上 什么都不干” 
对此 网友纷纷表示感同身受↓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 关于“极端通勤”的讨论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极端通勤”。
上海单程平均时耗40分钟 《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在中国,有超1400万人正在忍受单程超过60分钟的极端通勤,比重为13%。其中,北京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而上海极端通勤人口减量最大,2020年减少超150万人,2019至2021年,上海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从42分钟减少到40分钟。 全国的“幸福通勤”(指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通勤者不得不采用机动化交通方式上下班。 

研究普遍认为长时间通勤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根据剑桥大学等机构的一项研究,单程通勤超60分钟,患抑郁症的风险则会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会提升21%。
生活在上海的你 通勤时间平均需要多久?


用青年讲给青年的方式 努力回应青年关切 解答青年困惑 触碰青年心灵 “青春上海”每天发布一个问答 希望《二十大“真问真答”》 能成为青年朋友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成为解决思想困惑过程中的精神食粮 Q: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在现代化上也有“中国特色”吗?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但在现代化这个课题上,中国也走出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特色”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都知道,“现代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令当时的西欧、北美发生了急剧且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更与社会方方面面融合在了一起,最终被西方学者提炼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破、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城市化的扩散以及社会大众化领域的进步等等。 但西方式的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就是排外的,认为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现代化就是全盘复制欧美,从生产关系到生活方式,从社会组织到政治体制,甚至要学习和复制西方文化和文明。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就曾说过:“一个国家哪怕表面上成为现代国家,只要文明内核没有西方化,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于是,长期以来,人们很容易将“现代化”理解为全盘西化。不少国家甚至将西方的现代化经验,视作现代化“范本”而照抄。也因此,纵观全球,像中国这样既向世界接轨获得现代化,又保持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很少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在于:并非“资本至上”,而是“人民至上”;并非“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并非“物质优先”,而是“协调共生”;并非“掠夺扩张”,而是“和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西方的经验不是唯一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一个国家可以在尊重自身实际和历史文化的同时,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间的关系也并不只有排他、掠夺和战争,而是可以合作共赢。每个国家都有符合其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也应当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她的人民更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 解答人 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陈思
来源:东方网、@山海视频、@上海总工会、@央视网快看、齐鲁晚报 见习编辑:连翊辰 校审:沈蔚 终审:许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