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养猪不如养上海人”刷屏朋友圈,真相来了!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3-02-24 点击量:


“养猪不如养上海人”?

这两天朋友圈一句话刷屏了

甚至冲上了热搜第一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809.jpg

据网络流传的消息称

这是浙江安吉鼓励农户

参加旅游业的口号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02.jpg

“养猪不如养上海人”

无非是想表达

农村发展旅游经济具有高附加值。

但这样的说法

乍一听确实有些怪怪的。


1677219574116.jpg

据了解,最初发布这个消息的信源多是一些自媒体账号。

也有一些机构媒体在自媒体内容基础上作了加工,表述为:“浙江安吉县鼓励农户从事旅游行业的口号‘养猪养鸡不如养上海人’在旅游圈广为传播,粗看有点‘辱沪’,实则道破了江浙沪一带多年来的旅游业天机……”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08.jpg

有媒体报道称,浙江安吉当地的从业人员表示,近些年上海客源几乎占到8成,“去年3-5月上海封控期间,某民宿一天就一两间预订;上海解除封控后,6月下旬开始直接订满。”

对于经常去安吉这一说法

不少上海人表示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10.jpg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17.jpg


另外媒体还报道,浙江安吉县有一个渔村,本村人不到一千,但是外来上海人有三千,其中还有一百多人是上海来的外国人。这些新的现象表明,中国城乡关系正在出现很重要的转变:大量的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转移,这和过去强调农村人进城有很大的差别。

有网友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表示也能接受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21.jpg


有网友进一步解释道,“养上海人的意思是当地很多山里的农村搞了民宿,吸引上海退休的老人来这边住一两个月,开支低于上海的生活成本,多余的钱还可以在附近玩玩。当地农民也赚了钱,这比养猪赚钱多了。可以说是互惠的。”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27.jpg

那么这种说法

真的在安吉当地盛行?

有记者联系了安吉宣传部门。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无论是在推进旅游的工作部署中,还是在各类开会场合、政策文件中,从来就没有提出过这么一句话。乃至在民间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也没有流行这句话。

当地农家乐从业者也表示,从未听闻相关部门为了鼓励旅游行业发展传达过类似的说法,更不可能制作类似的标语在农户中宣传。

据了解,该说法最大的可能是来源于“三农”专家温铁军的一段讲座视频。温教授围绕如何更好发挥生态空间资源价值,并把安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时,用了句玩笑话“养猪养鸡不如养上海人”。但他从头到尾也没说这句话是安吉人讲的。


所以真相搞清楚了

这句话实属误传!

还请大家不要让安吉“背锅”哦

不过

从不少上海网友的反应来看

普遍表现得很豁达

——仔细琢磨真没大问题,本意就是搞好旅游业赚上海人的钱。

——上海人表示没这么玻璃心,长三角旅游业的确上海人是主力,出去玩经常能看到上海的团。

——江浙离得近,环境好,路也好,周六开车两三个小时可以到很多地方玩,晚上留宿一晚,周日下午回来!确实可以拉动经济消费!

——很多上海老人把房子出租,然后去浙江养老了,光房租就能在那过得很舒服。

——游客玩得开心,当地人赚得开心,双赢嘛。


各位朋友你怎么看

一起来说说吧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34.jpg

· 青年时评 ·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36.jpg

青年时评丨一个玩笑梗所透露的热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冬天的最后一丝寒意仿佛仍在坚守,可憧憬春意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三年疫情,让人们远足踏青的意愿积累到了阈值。

一句“养猪不如养上海人”在旅游圈疯传的消息今天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一,据传是来自热门旅游地安吉的,后来被证实是以讹传讹,当地的宣传部和旅游局都已做出澄清。

不过这个“讹”确有出处,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在一次围绕如何更好发挥生态空间资源价值的演讲中,曾引用过这句话,也确实是拿安吉做例子。虽然有人认为这句调侃有点过分,可许多上海网民并不介意,有网友就留言“作为一个上海人,你可能没去过东方明珠,但你肯定去过安吉“。

上海人本就喜欢出游,憋了三年的上海人更是铆足了劲。我孩子所在的小学日前宣布了今年将恢复春游,虽然日期定在4月中旬,可这几天班级里的孩子们天天都在憧憬春游,毕竟对于这些3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将是他们小学生涯的首次春游。

而拿出境旅游、探亲、商务举例,自年初有序恢复出入境证件办理后的一个月中,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超38万证次,创历史新高,市内各大出入境中心均已人满为患,比起往年高出三到六倍。

国内游的热潮同样汹涌,像安吉这样山清水秀、距离又不远的江浙周边旅游地格外受到上海市民的喜爱。近来在上海的各种平台上经常能够刷到关于各大旅游热门景点的宣传,这句“养猪不如养上海人”的调侃,也让人深深感受到旅游景点对于疫情后行业复苏的殷切企盼。

一方期待精致而精彩的生活,一方期待热络而持续的产业复苏,这原本就是一次双向赋能,双向奔赴。这种双向奔赴同时也会带动地缘经济间的彼此输血。最近福建三明市的相关代表团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举办了沙县小吃展,同时还在大力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两个城市的合作共赢正在不断升级。其实在安吉等热门景点之外,我们国内还有许多这样的旅游资源有待挖掘和展示,来满足上海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华大地春来早,欣欣向荣万物生。2023年对于我们确实是一个回暖、复苏的年份,无论是旅游、影视,还是体育、文化,许多受疫情影响的行业都在期待这个春天,同时许多追求生活品质的老百姓也在期待这个春天。关键这是一个互惠互利,双向奔赴的过程。因为有了《流浪地球2》等作品的优秀,我们的春节档才会如此火爆。同理,旅游景区也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服务环境,使得消费体验升级,才能让整个旅游产业更有力地复苏,让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变得更美好。


1677130357373.jpg

微信图片_20230224140944.jpg

用青年讲给青年的方式

努力回应青年关切

解答青年困惑

触碰青年心灵

“青春上海”每天发布一个问答

希望《二十大“真问真答”》

能成为青年朋友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成为解决思想困惑过程中的精神食粮

  

Q: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回报告中又加了一句“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呢? 

这是我们党百年历史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也是我们党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使我们的事业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这也需要我们永远引以为戒。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毛主席眼里,中国的大地,就是中国的山山水水,就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是中国的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存在一种错误思想倾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言必称苏俄,一味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奉苏俄革命模式为圭臬。

1931年1月,被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扶上中共领导人地位的王明自封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批评毛泽东同志在苏区红色根据地的正确路线,说什么“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针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他的正确观点当时没人听,在党内被边缘化,所以后来发生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被迫长征。

经历了遵义会议和长征,到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并开始受到广泛认同。所以到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非常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而今,我们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解答人  上海青年讲师团成员、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宗建








来源:新闻晨报、新闻坊、大象新闻、潮新闻·浙江日报、网友评论

部分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见习编辑:杨昊霖

校审:姚佳森

终审:刘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