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其中“就业”成为此次报告的高频词 出现多达20余次 而提到就业 35这个敏感的数字 便总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近年来 “35岁就业门槛” 持续引发热议 关于年龄歧视的话题 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35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 使一些人面临着 求职难、流动难 晋升难、再就业难 
35岁危机甚至还有提前的迹象 你是否有过疑问: “找工作时单位普遍要求35岁以下 那35岁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明明我工作那么努力 为什么处境却越来越艰难呢? 体力、脑力都拼不过20岁出头的新人” “马上就要35岁了 可公司非管理层基本没有35岁以上的人 我会不会被公司找借口裁掉呢?” “20多岁的时候 不想过那种一眼能看到头的日子 但如今眼瞅着到了35岁 却无比期待稳定的工作” 
全国总工会 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 35岁至39岁年龄组职工中 有54.1%担心失业 70.7%担心技能过时 94.8%感觉有压力 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64.6% 细分行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占70.4% 多家数据平台显示 35岁及以上程序员 仅占据行业总人数的9.4% 35岁以上主播仅占7% 一些企业认为 35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 习惯收割青春红利的“掐尖”方式 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 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35岁危机甚至还有提前的迹象 据媒体报道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 将30岁划为年龄上限 使得不少求职者因为超龄 在应聘时屡屡碰壁 “35岁职场危机被提前” 也由此引发热议
建议对“35岁职场门槛”增加监管处罚 “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不应该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 全国政协委员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建议政府 鼓励在职学习 为年龄较大的劳动力 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 国家可以出资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 已连续数年关注35岁职场门槛 吕国泉称 “35岁+”遇到职场门槛 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 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 没有时间精力提高职业技能 导致人力浪费与人才断层 因此 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 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 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 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 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 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 对用人单位年龄限制的做法 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 加大惩处力度 此外 吕国泉还建议 机关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
35岁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 背道而驰 青年群体的就业焦虑,不止存在于大学生中。一年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收到一封署名“大龄青年”的联名信,反映了渴望打破“35岁职场门槛”的诉求。 2022年,全国总工会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没有时间精力提高职业技能,导致人力浪费与人才断层。”吕国泉认为35岁以上的人遇到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这也会造成就业市场内卷。 吕国泉认为,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对用人单位有形或无形的年龄限制的做法,加强劳动行政监察和群众监督,加大惩处力度。 此外,吕国泉建议机关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推动形成尊重中高龄就业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积极的心理预期。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公务员岗位的报考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 吕国泉说,政府、用人单位等应完善职工培训机制,扩大中高龄劳动者教育资源供给,提供更多岗位技能、再就业培训等精准服务,提高其就业率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受教育水平偏低、技能单一的中高龄就业困难人员,推出更多帮扶措施,组织专家给予职业指导、培训项目推介和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服务。
多地放宽“公务员35岁年龄限制” 对于“35岁就业门槛” 网友们深有同感 许多网友呼吁 “打破‘35岁就业门槛’” 





备受关注的“公务员35岁年龄限制” 今年多地有了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 在20余个已公布 公务员报考信息的省份中 河南、贵州、天津、湖北 江西、广西、四川 云南、重庆、内蒙古 近些年放宽了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 但这些放宽政策 多面向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 
河南今年省考公告写明 除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外 对2023年应届硕士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 放宽到40周岁以下 (1982年1月以后出生) 天津、内蒙古、广西、重庆等地 在公务员招考中指出 2023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 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报考的 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 (1982年1月以后出生)
职场年龄歧视或是三输局面 将年龄作为招聘门槛 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 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张艳华分析说 对劳动者而言 年龄歧视有失公平 不利于其职业长远发展 对企业而言 歧视性用工可能会将真正有能力的劳动力 挡在企业门外 而一旦劳动者无法顺利进入职场 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导致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 对社会发展而言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 也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劳动法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就业促进法中也有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职业中介机构 必须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不得实施各种就业歧视。”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 在相关法规中 虽然没有明确将年龄歧视列为就业歧视 但是已经为反就业年龄歧视留下了空间

最近有没有感觉刷不到团团了? 难道是因为团团偷懒了? 更新的没有以前这么频繁? 并!不!是! 团团从不断更! 主要是因为 微信改版了 不星标⭐️的公众号 很容易就被错过 😭😭😭 其实设置星标很简单! 跟着团团一起操作↓↓↓ 进入“青春上海”首页 ↓ 点击右上角“···” ↓ 点击“设为星标”

点亮小星星⭐️之后 我们就不会再错过啦! 


用青年讲给青年的方式 努力回应青年关切 解答青年困惑 触碰青年心灵 “青春上海”每天发布一个问答 希望《二十大“真问真答”》 能成为青年朋友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成为解决思想困惑过程中的精神食粮 Q:上海的水晶天特别好看,还记得快10年前空气质量不太好,想知道这是怎么实现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十年,上海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科学数据的统计上,人民更是见证者和受益者。 天变蓝了。这十年来,上海空气更加清新,水晶天变多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1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56%,PM2.5浓度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高颜值的天空美景常刷爆朋友圈。打好蓝天保卫战,上海这十年推出了三个关键举措:一是打好燃煤污染防治战役,二是打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战役,三是打好移动源污染防治战役,并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接下来,上海将在整个长三角区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水变清了。这十年,上海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河湖水环境面貌实现了根本好转。全市累计整治了5000余条黑臭河道、1.8万余个劣V类水体,2021年全市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优Ⅲ类水比例上升到80%以上,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同时,以“一江一河”为牵引加快岸线贯通开放,打造“一区一廊”水生态廊道,治水成果被惠及到了更多百姓。曾经“闻之色变”的苏州河,如今已经变成一条集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生活秀带”,使人民得以真正亲近。 地变绿了。这十年,上海坚持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建设要求,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环、楔、廊、园、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格局基本形成。“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这是过去对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形象比喻,随着绿意渐浓,比喻升级为“一间房”——截至2021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出家门口转转,便能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小花园,四时之花皆不同;驱车城市郊野,一座座充满野性美的郊野公园,为上海串起一条绿色环廊;若要悠闲漫步,“一江一河”沿岸绿地公园正是好去处。 长期以来,共青团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动员青少年踊跃投身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生动实践,广泛传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留下了青春奋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年轻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社会生态文明新风尚最积极最活跃的倡导者、引领者,让我们携起手来,肩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在青年的担当有为中,呵护碧水蓝天,共建美丽中国。 解答人 市建设交通团工委书记 邱菲菲
来源:央视网、央广网、红星新闻、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江苏共青团等,图片受权自千图网 实习生:崔茂辉 编辑:粟瑶 校审:沈蔚 终审:刘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