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清华北大宣布!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1-01 点击量:


1月1日,“行在清华”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


通知中写道:近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自2024年1月1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结合校园管理实际情况,两校校门实行查验通行制。两校将交互身份核验信息,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通过后可以步行或骑行入校。畅行互通的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持学生证、工作证和校园卡人员)。学校将在本人同意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437.jpg

得知这一消息

网友纷纷点赞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441.jpg


刷身份证即可入校!

多所高校官宣“开园”

此前

有关“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问题

持续引发关注

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450.jpg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453.jpg

2023年12月29日,据“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从元旦假期开始,清华大学将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校园参观预约需求,并结合校内实际情况采取多项服务措施,加强文化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公众参观游览的体验感。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457.jpg

2023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表示,该校正在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从2024年寒假起,北大将进一步优化进出通道,校外远端设置“初步核验岗”主动预检,分隔已预约人员和咨询人员;盘活校内空闲区域设置安检区,提升通行效率。团体采取“整车放行、校内核验、人员抽检、专人接待”原则入校;设置东侧门停车场为落客核验区域,实现顺向可通行、落客即驶离。为改善游客的参观体验,北大将把节假日和周末接待游客入校时间每日上、下午各提前一小时,离校时间每日上、下午各延后一小时。

此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各高校对于访客入校的时段、开放区域等规定各不相同,请务必提前了解各高校管理规定。


· 青年时评 ·

微信图片_20240102143500.jpg

大学的大门,本不该成为大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用“跨栏”以及与保安“竞速”来反对学校的门禁制度,让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李植副教授火上了全网,同时他的文章也引发了大众对“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按照李植在文中的说法,北京大学校园在2008年之前是向大众开放的,但之后采用了入校查证制度直至今日。而目前全国诸多高校的校门也都采用保安加闸门的制度,尽管用手机进行访客登记的流程并不繁琐,但依旧与当年的完全向外界开放有着本质的不同。

考虑到过去几年有疫情的特殊情况,门禁制度在当时对于保护校园,尤其是学生的安全保护是简捷有效的,可时至今日,这种隔绝却真的把大学变成了难以亲近的“象牙塔”。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着价值极高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许多世界名校本身就是当地的著名地标,牛津的城堡,麻省理工的大穹顶,无一不构成文化的风景。国内的高校也不乏极美的内涵,3年前那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后,武大的樱花承载了多少美好的约定?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与夏雨岛,被不少青年人视作沪上最浪漫的地方。

2023年12月中旬,笔者孩子就读的小学组织了一场研学活动,地点就在上海交通大学内的钱学森图书馆。这是不少孩子第一次走进高校的校园,在了解了国士的丰功伟绩后,她们也对大学的校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大、好漂亮”。或许就在这一刻,让她们憧憬起了10年后在大学求知若渴、意气风发的生活。

在人民城市的治理体系中,开放、利用更多公共空间服务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理应惠及更多的人群,成为接地气、亲民的文化园。

而除了这扇物理上的大门,还有一扇隐形的“大门”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大学不仅仅是让人们仰望、远观的象牙塔,在学术、科研、思想方面应该秉持更为开放的精神,既能学以致用、务实地服务于社会,又能孜孜求索,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知识高地。

00后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中国改革的红利中成长,充满了自信与安全感,但当他们成批次地走向社会时,面对的却是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经济下行的全球环境,包括艰难的就业处境。导致了很多学生宁愿置身门禁之后,远离“尘世”喧嚣,守得一方静谧,在象牙塔的保护中“避世”。但他们终究要步入社会,要去直面这个时代的竞争。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时,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产生直接联系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者是最简单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渐渐融入社会,不至于在“入世”前产生恐惧和迷茫。而敞开大门,让校园向社会大众开放或许就是第一步。

至于安保问题当然很重要,种种游客网红打卡行为也的确对校园构成了滋扰,但只要大学秉持公共服务精神,愿意敞开大门并研究探索,肯定会有比“门禁+保安”更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管理方式,至少不会再出现“跨栏”和“竞速赛”了。








来源:中国新闻网、行在清华、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网友评论等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