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19岁大学毕业,32岁评上正高,她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3-10-30 点击量:


19岁,本科毕业

24岁,博士毕业

32岁,成为当年中核集团

最年轻的研究员级工程师

她就是汪量子

华龙一号、玲龙一号

这些核能领域的国之重器

都有她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36.jpg

汪量子的父亲

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

因此为她取名“量子”

在她看来,研究的领域

与自己的名字密切相关

既是巧合,也是缘分

2011年

24岁的汪量子

从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

博士毕业

加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她在这里迅速成长为科研骨干

并在2年后受聘为高级工程师

汪量子与团队

参与设计了华龙一号所用的

中国核电第一代工程设计软件包的

堆芯核物理模块

之后又参与设计了玲龙一号堆芯核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38.jpg

“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机组


2019年

32岁的汪量子

已拥有6项发明专利

2项软件著作权

发表10余篇国内外论文

被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正式授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成为了反应堆物理研究领域

最年轻的教授级工程师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41.jpg

汪量子(中)团队


随着在中核集团工作的不断深入

汪量子更加设身处地地了解到

上一辈核能人

如何把核事业从无到有做起来

这给了她深深的震撼

“越了解我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

就对这个领域产生越多的崇敬感”

她说,想追随老一辈科学家的脚步

让中国的核事业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核反应堆设计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叫做“在刀锋上行走”

从微观的原子核

到宏观的反应堆堆芯

核工程师们都必须洞若观火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44.png

堆芯功率分布


对此,汪量子说

自己一直秉持着

严谨而有耐心的工作态度

“作为核领域的工作者

首先就是要沉得下心来

而不是追求即时反馈

更不是想着做了事就要名扬天下”

研究过程中出现难题

汪量子从不气馁

她总是选择直视困难

千方百计地找寻方法突破

她说,自己从不觉得

科研有不可逾越的“瓶颈”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争一时

只要去学习、去研究

问题一定可以被解决

“循序而进,方能久长”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47.jpg

汪量子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23届毕业典礼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汪量子出生于

重庆东部的石柱县

在2019年“摘帽”之前

那里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从山区走出来的汪量子

从未忘记山区的孩子们

多年来,汪量子尽己所能

组织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

她曾去往凉山州旧衣捐赠

关爱空巢老人

向甘肃患病小学生献爱心

也曾回到家乡石柱县

为那里的小学生开展义务讲座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49.jpg

对口扶贫石柱县中益小学生讲座


汪量子曾说

奉献有两种

一种奉献给事业

一种奉献给社会

归根结底只有一种

那就是奉献给国家

“我们一定要做到

也一定能够做到

让核动力事业在薪火相传中

愈发壮大、灼灼生辉”

为汪量子点赞!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52.jpg

上海大学140位小叶子出征

“博士天团”上岗

微信图片_20231101151355.jpg

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上海大学赓续红色基因,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5年来,上海大学共计655名“小叶子”服务进博,今年共招募选拔来自24个学院的140名“小叶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上大“小叶子”中,00后占比7成以上,有113位曾奔赴疫情前线,有2位三年级“小叶子”、6位二年级“小叶子”,20位同学有过支教经历,有66位校、院两级学生骨干,20位有过讲解经历,还有一支“博士天团”。深耕科研领域的他们在本次转向志愿服务赛道,希望能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不负使命,展现青春风采。








来源:人民日报、清华大学

部分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责任编辑:赫兹

校审:林桂人

终审: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