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飞的专程来沪 特种兵式打卡沉浸式小剧场 “二次元”热潮涌动 “谷子经济”火热 …… 青年“悦己”消费崛起 这届年轻人花钱有自己的想法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 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邬斌指出 年轻人正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力军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新势力” 这其中,文化消费 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 可以说,提振青年文化消费 就是为上海经济注入一汪活水
青年文化消费逐渐成为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提振消费”所提及的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及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经济业态,其实都是“青春经济”,甚至银发经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老年人的子女乃至孙子女辈在“买单”,因此青年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消费的“牛鼻子”。 近年来 青年文化消费因受众范围广 传播效应快、消费能力强 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近日,团市委、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围绕“提振青年文化消费”开展调研,发现当前青年文化消费呈现一些新特点。 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以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等为代表的演艺市场深受青年欢迎。 这是因为,青年对消费的追求超越物质层面,更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富足,演艺活动凭借独特艺术魅力和现场感染力,成为青年获取情绪价值的重要方式,“跟着演出去旅行”激发“吃住行游购娱”的强大文旅消费潜力。 调研还发现,“二次元”热潮涌动,青年“圈层”消费旺盛。 
上海大悦城成了二次元聚集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剑平)
特别是这两年,“谷子”消费深受青年欢迎,“谷子”经济热度显著提升。青年把文化消费当作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方式,并以此结识同一兴趣圈层、寻求社群归属。同时,二次元消费的蓬勃发展带动实体经济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青年热衷体验式消费,“文博热”也持续升温。以文博机构为载体,夜游经济、汉服旅拍、非遗研学、文创购买等一系列项目迎来消费热潮。 这既反映了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也体现青年不满足于浅层、表面的文博观展方式,更加追求视觉化、具象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体验。 
上海博物馆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22-40岁的观众占43.17%, 开展2个月文创销售就高达8000万,带动周边消费超10亿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此外,近年来以电玩城、娃娃屋、主机游戏和沉浸式 VR 为代表的线下游艺娱乐门店,因其能够提供“快餐式”娱乐体验而深受青年人喜爱。
青年文化消费 面临诸多需求痛点 与此同时 青年文化消费也面临着 不少需求痛点 不少年轻人期待 更加多元丰富的服务供给 但当前,青年文化消费服务供给 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 例如,“二次元”商场在装修风格、活动策划、IP引入方面高度相似,网民评论“日本的谷子店不愁找不到‘稀有谷’,而国内谷子店都是热门IP周边,食之无味”。“此外,专业承载大规模、跨地域青年文化活动的大型活动场所较少。年轻人寻求情感共鸣渠道受阻、圈层消费受限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与世界级消费城市相比,上海在品牌塑造、场景营造、业态创新等方面仍有差距。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标志性青年文化业态尚未形成。”邬斌举例介绍说,巴黎致力于打造24小时消费场景,推出“巴黎不眠夜”夜间艺术节,以丰富的商旅文体展活动将“夜生活”转化为大规模集体艺术盛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完全可以做到。 目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泛娱乐化倾向。例如,借助过度包装、广告宣传等手段,诱导年轻人一掷千金购买小卡、将虚拟角色视为“真爱”等,容易让青年逐渐丧失对真实生活的探索追求。西方极端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享乐观念渗透进文化产业,容易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持续关注和把握 青年消费脉搏 “我们要持续关注和把握青年消费脉搏。”邬斌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与龙头电商平台合作,将各类全新消费信息、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广泛触达沪上青年,向年轻人“种草”新潮、国潮等优质品牌商品,同时,研究和发布青年消费趋势报告,供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考。 加强品牌塑造,打造与青年同频共振的上海文化符号。深入推进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城市发展的青春气息更浓、标识更强,不断提升城市年轻力,催生青年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经典IP进行青年化演绎,把“我们想说的”和“青年想看的”结合起来,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文化产品,激发青年“买单”欲望。加强青年国际文化交流,在促进青年民间交往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文旅爆款带向世界。 “我们要持续创新业态,培育国际视野、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产业生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演艺明星来沪开展文化活动,让上海成为国际青年演艺交流高地、青年文化消费首选地。加强与知名网络UP主、文创主理人等青年意见领袖的合作,引导青少年从积极视角理解产品文化意义。 此外,针对青年文化消费 其他代表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唐宁玉: 让青年留学生成为上海文旅的宣传者 在唐宁玉看来,上海一直是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首选地之一,这些留学生可以成为上海文化旅游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她建议,可以开展更多让留学生了解上海的活动,如留学生看上海、留学生city walk等,鼓励留学生通过自媒体等宣传上海。 与此同时,她还建议,在当前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放更多文化旅游资源,以免费/限免方式吸引本市乃至全国游客,尤其是青年客群,激发消费热情,以免费旅游资源带动经济消费。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室主任王兴全: 建议提升上海二次元品牌影响力 在王兴全看来,在现有基础上保持优势,上海的二次元产业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二次元商业体改造更新、明星企业的探访线路,还没有形成集群生态,现有空间资源之间缺乏贯通和整体设计。其次,仍有大量国外IP占据主导地位,本土原创作品在影响力上尚有差距。 针对这些局限,王兴全建议,提升二次元产业带和区域标识度的耦合效应,让企业空间之间和商业体之间的连接更为有机,形成整体产业生态和商业氛围,并以此进一步带动区域的年轻态流量和社会关注度。 他还鼓励更多优质二次元企业与城区发展深度绑定,建议整合和推广由企业、活动、商业、文旅、氛围构成的五位一体的二次元品牌体系,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展示独具上海魅力的、健康蓬勃的二次元城市品牌。
· 青年时评 · 
提振青年文化消费 需塑造上海独有的文化符号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将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始终是关注的焦点,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提振青年消费力建言献策,尤其提到以上海具备独特优势的文化消费,来驱动整体消费趋势不断向前向好。 如今对于年轻人没钱硬花、物非所值的消费误读已经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关注“省钱不降品位,省钱不失时尚,省钱不减体面,讲求情绪价值”的消费观。新的消费业态,服务模式,创新空间不断涌现,满足青年群体多元化消费诉求,让年轻人花出去的钱有回响,投入的情感有回报,持续提升获得感。 而要强化年轻人的消费韧劲,维持“买单”欲望,加强上海自身的文化符号塑造是当务之急。这符号可以是品牌、是IP、是空间、是族群,具备上海独有的文化气息与底蕴,回应年轻人悦己消费、圈层消费的特点。 一部《黑神话·悟空》,成为2024最强势的国产文化符号,掀起了一波新的二次元热潮。上海作为全国“二次元浓度”最高的城市,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游客打卡,许多泰国、韩国的年轻游客就是冲着黄浦区的“谷子圣地”而来。我们也期待更多国潮、沪风IP崛起,强化上海二次元的向心力。 在运用好高水准文艺、体育盛会带动青年消费方面,上海两会也呈现出许多建议,例如进一步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打造符合国际潮流宠物比赛,带动“萌宠”经济等等,注重上海文化消费的独特性和首发性。即将到来的第一个“非遗”春节,全市上下也将齐心协力把内容做实,把声势做足,让传统文化出彩,令更多海内外青年在新年消费中体验节味、年味、中国味。 消费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累积,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在文化消费中更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富足。积极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经典IP进行青年化演绎,把“我们想说的”和“青年想看的”结合起来,上海有意愿也有能力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海派特质的文化产品,让青年消费者在获得感之外,用情动情留情,赢得他们的归属感。 当然,在不断开发强化年轻人消费新业态的同时,也要优化消费的边界与规范。上海两会期间,有数位代表在建议中都提到了在全市层面推行《妆造公约》,针对年轻人热爱的Cosplay,施以友善到位的群体规范。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辩证关系,让消费者悦情而不越位,创造健康有序的消费循环。 文化消费下的“泼天富贵”,说来就来,但不要说走就走。我们不仅要接住,更要留住,发挥上海独具的文化优势,塑造“魔都”独属的文化符号,营造青年人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归属感,让“打卡”变成“刷卡”,让流量变成“留量”。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青年时评: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责任编辑:宝丁 校审:神小丢、林桂人 终审: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