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被人直夸“00后确实有点东西”!年轻的他如何重新定义“热辣滚烫”?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5-05-10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41.jpg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46.jpg

清晨的江津区已经苏醒

长江水在几江大桥下翻涌

滨江大道上

一边是广场舞大队的歌声

一边是通泰路市场的叫卖声

黄家隆跨上心爱的“小电驴”

从老城驶出

这是他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

在重庆市江津区服务的第253天


星火初燃

“报名去西部是想尝试未知”

2024年临近毕业时

就读于上海电机学院的黄家隆

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

实习了一年,换了两份工作

他始终感觉前路不是那么的清晰

正好当时比自己大两届的学长周国军

来为同学们介绍服务西部的生活

大屏幕播放着

周国军在云南香格里拉服务时

和当地大人孩子们一起拍的照片

高原晒出的黝黑脸庞上绽着笑意

那些笑脸一下子打动了黄家隆

他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50.gif

“我们的工作

就是要在群山间点燃星火

“下一站,也许就是你的梦想之地”

学长的话语回荡在脑海

不知道是否会成功

也不知道会去到什么地方

分配到什么岗位

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

反而吸引了黄家隆

“我想去尝试未知

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已知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53.jpg


滚烫淬炼

“江津话说撒子基本都听得懂嘞”

如愿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后

黄家隆踏上了未知的版图

第一块是“重庆江津”

第二块是“企业服务”

第一次走访企业是在去年八月初

黄家隆跟在科室前辈后面

被企业行政办主任宋莉

礼貌地叫了声“黄老师”

顿时脸红耳热,头都不敢抬

江津特产米花糖的香味中

他捧着单位新发的蓝色笔记本

在第一页上记下

“荷花米花糖,宋主任”一行字

再重重敲出一个冒号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55.jpg

作为说话习惯慢悠悠的广西伢子

黄家隆听不懂爽利的重庆方言

只能拼命拣听得懂的词记下来

一个小时的交谈中

他的笔记本上只留下零星几笔

让他听力“失效”的不止方言

产值、增率、同比

学机械出身的黄家隆

对这些企业专业名词似懂非懂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058.gif

8个多月后

同样的办公室里

黄家隆已经能和宋莉

“有来有往”地对上话

宋莉笑着说:

“不用再照顾他说普通话咯

江津话说撒子他基本都听得懂嘞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01.gif

同一本笔记本也已经用了一半

“渝真味,黄总”

“窑鸡王,赖经理”

“渝烧百,陈总”

……

黄家隆仍保留着

用企业和对接人作为笔记开头的习惯

名字后再加个冒号

相比干净的前几页

每一页的记录逐渐变得完整

到后面变得密密麻麻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04.jpg

“听得懂的就记下来

听不懂的开完会问一下前辈

慢慢就懂了

黄家隆负责食品版块

每个月固定调研走访企业

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走访了四十几家

到现在

他已经走访了上百家企业

变厚不少的笔记本成为见证


热火朝天

“瓜娃娃”到“黄老师”

江津是重庆工业大区

荷花米花糖这样规模以上的企业

区里有587家

规下企业更多

渝烧百是其中一家

车间肉香四溢

掀开刚出笼的甜烧白

琥珀色的糖汁正咕嘟冒泡

“他们的烧白是非遗传承

靠人手工来切的

工艺跟外边机器切的不一样

黄家隆补充了一句

回过头就跟厂长老廖说:

“升规的事真的要争取下”

升规的企业可以享受更多专项服务

黄家隆很想给这家民营老字号推一把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06.jpg

去年11月

黄家隆调研了一家规下企业

走访的时候

他发现生产线不良率有点高

但一个刚毕业的“瓜娃娃”说的话

企业没当回事

他就隔两天去走一趟

收集来的数据汇成表格

还做了个生产线优化的解决方案

实施后

生产效率提高30%

不良率降低近20%

让企业主管老邹刮目相看:

“黄老师

看不出你这个00后确实有点东西啊”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09.jpg

去年深秋的火锅节博览会筹备场景

也还历历在目

黄家隆拿着通讯录一个个拨电话

总算顺利对接安排好三十几家企业

而他的手机因高频呼叫

差点被停机

甚至一度被误以为是电信诈骗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12.gif

大学做暑托班志愿者时

黄家隆被一群小学生叫过“黄老师”

但和现在被叫“老师”的感觉

完全不一样

如今这一称呼

已和这里的温度一样真实可感

烈日下的大道空空荡荡

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火锅底料味

他甚至能判断出

是从附近哪家企业飘来的


热辣滚烫

“我想在这座火热的城市里继续干下去”

“这里是几江长江大桥

连接了几江老城区与滨江新城

是江津中心城区南北同城发展的‘脊梁’”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14.jpg

刘恩帝和张朝清是黄家隆的室友

也是和他同一批分配到江津的

西部计划志愿者

三个人都有同样的兴趣

——摄影、拍视频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17.gif

黄家隆曾带着小伙伴们

走进江津特色食品企业的生产一线

用镜头讲述那些舌尖上的故事

这次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想拍拍江津的烟火气

黄家隆发现这座城的热情总藏在细节里——像是每次出门,71岁的梅奶奶都会坐在门卫室窗边,笑着跟他打声招呼;办公室的前辈们一边说他是“憨包”,一边耐心地教他和人打电话时怎么说话才得体;米花糖的宋主任和渝烧百的代主管知道他是外省人后,再别扭,也会认真地和他说上一口渝普……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20.jpg

“当我的人生面临新的选择时,西部计划就好像一颗火种,给我指引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来到重庆服务的这段时间,每天我都在累积工作经验,学习新鲜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感到很充实,也渐渐清晰了人生的方向。很感谢当时的自己选择了西部计划,现在我已经有了坚定的努力方向,我想留在重庆,在这座火热的城市里继续干下去。”


在江津服务第254天的夜里

黄家隆把白天拍摄的素材导入电脑

老师让他有机会回校做宣讲

他知道

当这些影像传回母校

或许也会像当年学长的合影照片一样

在某间燥热的教室

点亮某个年轻人的眼睛

微信图片_20250514143123.jpg


· 记者手记 ·

不放过每一颗火种燃起的时刻

每个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或许都会和黄家隆一样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西部计划恰好给予了一种可能。可能是一次过渡、一次缓冲,也可能最终指引出人生明确的方向。

黄家隆给出的答案,是后者。8个月不长的时间给他带去了什么?记者看到的是不离身的笔记本,日渐熟悉的方言,是几位企业对接人的一声“很能吃苦”“很有创意”,是分管领导黄君菡对他上班之余拍摄的vlog给出的“数一数二”的评价,说出的“佩服”两个字。

他在企业的车间里丈量发展脉搏,在社区街巷的烟火中寻找自洽,也在每一天的充实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8个月前脸红得说不出一句话的年轻人,已经可以与一直守旧的传统企业探讨如何推出创新产品以吸引年轻群体。8个月前迷茫不前的毕业生,如今已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去往哪里,想做些什么。

同一办公室的前辈罗宗馨是从北京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2年服务期即将到期,黄家隆是她手把手带出来的,新旧交替,传承不断。与黄家隆同一批的两位室友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想法,想继续留下来,在基层服务。“西部计划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异彩,很多年以后你再回头看,会觉得我当年做的这些事情真的很有意义。”他们这样告诉记者。

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找到那一点星火,都能在人生中拥有一片异彩。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图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施培琦、徐易飞

制图:贾英华

责任编辑:连翊辰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