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
你好!
你的来信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深受触动。这不仅因为你在信中所表达的困惑我曾经也有过,更因为你的问题“您还会追求年轻时候的梦想吗”,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拷问。在这快节奏的年代,有朋友能提出如此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我们停下脚步、潜心思索,真好,值得严肃对待、认真作答。
你说,你的部分同龄人毕业后便不再学习,这一点,我们处境相似。毕业多年,我的很多同学早已放弃学习。由于被工作和日常琐事牵绊,他们无暇阅读、观影,连品一杯茶的心思都没有,闲下来也宁愿刷手机、看短视频。老同学聚会,所谈无非孩子、房子和票子。他们或许会攒钱买一件奢侈品取悦自己,至于“年轻时候的梦想”,那就比顶奢还难以触及了。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包括选择庸碌的、物质的生活方式的权利。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既然他们认为那样幸福,我就予以尊重,同学情谊并不因此减损。人与人的交往不必“面面俱到”,毋须强求全方位契合,如果我们自己有定力,就能保持学习的热情,继续追逐梦想。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定力”够不够强韧,又能持续多久?这里还是以罗素为例。这位英国思想家活了将近百岁,他说,有三种激情始终驱使着自己:一是对知识不可遏制的探寻,二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三是对爱情不可遏制的渴望。这三个“不可遏制”正是罗素得以在漫长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日益精进的源头活水。
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你同样是一个怀有激情,且善于观察和阅读,喜欢思考的人,对精神生活也有着比较高的需求。这是十分可贵的,让我们这些经常因忙到飞起而忘掉梦想的人倍感羡慕。请好好珍视并好好养护它。这不只对你个人有意义,也是对我们这些“过来人”的激励和鞭策。
我们深知,这绝非易事。人生难免起伏,就算没有大的挫折,琐碎的日常生活也会吞噬大量精力,让普通人很难像罗素那样将激情维系终生。但是,只要激情的种子已经埋在灵魂的土壤里,它就一定能找到缝隙,生长出来。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另一位百岁老人,著名作家、翻译家杨苡。杨苡18岁那年,抗战全面爆发,她辗转千里,前往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尽管条件艰苦,敌机又日日轰炸,她和同学们依旧奋力学习。后来杨苡结婚生子,一方面要继续学业,一方面要照顾家庭,忙得团团转。然而,动荡的环境和忙碌的生活并未浇灭杨苡对文学的激情。她利用一切时间写诗、写散文、译介外国文学,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是迄今为止公认最好的中译本。
杨苡的经历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很多时候,工作忙碌、俗务缠身只是慵懒的借口,一个真正渴望灵魂飞扬的人,无论身处何地,总能找到跃升的空间。诚如你在信里所说,年轻人不应在无休止的攀比和虚荣中虚度年华,而要追寻“生命中熠熠发光的更多可能”。人的境遇哪怕低到尘埃里,也能在尘埃里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和你一样,坚信于此,也将坚守于此。
青年报·青春上海时评团队
202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