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纸、一个本子到一枚章 上海盖章文化热潮 吸引无数年轻爱好者加入“盖帮” 然而近期这股新兴旅游风尚背后 却暗藏黄牛“打桩机”趁机捞金 引发了盖章活动变质的争议 甚至有传闻称目前最火的 上海历史博物馆印章 因为“打桩机”的存在由免费转为收费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免费章变收费章纯属误读 但盖章时工作人员寸步不离 上海盖章旅游现象热度持续攀升 社交平台上关于盖章的话题 飙升至2.5亿次浏览量 相关笔记多达12.4万篇 “盖帮”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出现了“打桩机” 代指那些通过收费方式 为他人批量代盖印章的“黄牛” 他们如同打桩机般连番操作 手中握着厚厚的纸堆或本子 不停盖章 
在上海盖圈中 目前“打桩机”光顾最多的 就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因为正在开展的 《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 展览配套的印章精美 在社交平台上被章友们频繁分享 带动了一波盖章热 
记者1月中旬来到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文创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彩色套色印章始终作为消费赠品提供 游客需任意消费后方可加盖 而馆内也设有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免费盖章点 因此 章圈内关于历博原来的免费章 因为“打桩机”变成收费章的说法 纯属章友误读 
上海历史博物馆文创店彩色套色章盖章点
记者购买7元文创明信片后 欲加盖新款套色章时发现 工作人员寸步不离 原因是不久前一枚单色章被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那个新印章刚拿出来没几天就被偷了 我们现在只好用套色章的棕色 代替原本的单色章。” 工作人员提及“打桩机”问题时表示: “都是一些大爷大妈 拿好多东西来盖章 提醒之后他们也不听的” 不过 近期此类现象有所减少 
上海历史博物馆免费单色章盖章点
与此同时 闵行区博物馆举办的 “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 同样受到追捧 当日下午 记者走访该馆时发现 展览出口处设有四枚免费印章 并有志愿者现场指导 提醒每人每章限盖三次 以避免排队时间过长 
在闵行区博物馆文创店盖章的年轻人
文创店内除了免费印章外 还有消费印章可供选择 市民张女士特意在休假时前来体验: “这个展太热门了 周末人超级多 正好我今天休假就过来盖章 我蛮喜欢这个提梁卣的章 想多盖几份寄给我的朋友” 此外,闵行区博物馆限量发放的 文创手册也成为了抢手货 工作日每天限额100册 周末及节假日则增至300册 排队场面壮观 其中不乏疑似“打桩机”的群体 “拿到手册后会交由其他人挂在网上售卖” 一名领到手册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新商机催生敲章产业链 “打桩机”都是一些老面孔 章友小杨此前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就目睹两名“打桩机” 携带大量纸张前来盖章 被问及为什么要盖如此多的数量 对方自称是为亲戚所盖 类似情况在盖章圈内屡见不鲜 另一名章友也表示: “世博会博物馆那几个老面孔了 经常带着一旅行车的纸没完没了地盖” 同为盖章爱好者的小戚告诉记者 她去上海书展的时候 看到“有人咔咔盖几百枚章,跟批发似的” 还有中信出版社的一枚 梁晓声先生的签名章丢了 “他们印章就摆在外面的台子上 第一天还在,第二天就不见了” 
中信被偷走的印章
与此同时,二手交易平台上 “代盖印章”服务商品也越来越多 涵盖全国如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 价格从数元至数百元不等 既有单个印章销售 也有全套印章合集和博物馆护照本出售 
文化印记变味 “打桩机”引发各方讨论 “打桩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它剥夺了个人参与的乐趣 要联合起来抵制“打桩机” 还有章友认为“打桩机”的出现 让盖章变了味 “我认为印章是游览某地后的一种纪念 买来的真的意义不大” 魔都流行起盖章之后 小海也加入其中 近日他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盖章的时候 还亲眼见到了“打桩机”: “就是那些缺少公德心的人 一次要加盖多套的职业盖章人 本来就是公益、好玩的东西 没想到变得这么势利” 
然而,另一些人则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对于某些特殊群体 代盖服务具有实际意义 小戚表示 对于“打桩机”不能一概而论 某次盖章时 她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 年纪大了出不了远门 会请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的人 帮她代盖印章然后再寄给她 “她当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就是如果没有这些代盖的人 她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这些章” 从那以后 小戚对代盖的看法就有了改观 “意义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 我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那位老奶奶来说就很有意义 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就她自己而言 她还是更愿意亲自去盖章 因为“盖那些美丽的章子并不是我的目的 我更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指出,在众多博物馆实施预约制且热门展览备受追捧的背景下,作为“到此一游”记录独特标志的博物馆印章,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至于“打桩机”的出现,陆晓文表示,过度依赖外在标签展示个体经历的价值显得有些功利,“真正体现去过博物馆价值的,应当是所积累的知识和回忆,优质的博物馆体验值得人们反复造访,而从中收获的情感和认知或许才是衡量真正‘到此一游’的最佳标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团市委联合文汇报共同推出《青年说发展·科创篇》系列视频,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基础研究等领域的5位青年,聆听他们投身科研攻关、与上海双向奔赴的故事。
《青年说发展·科创篇》之刘真 常人想不到,我偏做!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登上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期刊《细胞》封面 其背后是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团市委兼职副书记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灵长类生殖工程研究组组长刘真 他的目标不只是一步领先 而是要步步领先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责任编辑:思瑞 校审:林桂人 终审:皓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