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 上海的市集经济方兴未艾 有老牌市集“外滩枫径” 有新开市集“西岸夜巷” ……
这个周末 申城又有两场非遗市集火出圈 市集经济+传统非遗 正成为年轻人新的“流量密码”
沉浸式文化盛宴 落地于浦东金海路FOR天物空间二期的 文化集合IP“初见集” 于3月7日至9日打造为期三天的 沉浸式文化盛宴 瓷器、金银铜铁器、服饰、 饰品、手工艺术品、文房与美食等 多元内容交相辉映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非遗。”90后非遗绒花“壹绒华”主理人徐丹丹原本是一位平面设计师,2020年第一次见到非遗绒花就被深深吸引,于是果断辞职,从此专心当起了“手艺人”。此刻,她一边低头制作绒花首饰,一边介绍起复杂的工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留意到 非遗市集出现了不少 像徐丹丹这样的年轻主理人 “初见集”主理人郭建安告诉记者 这里的每一个项目 他们都用心去现场考察过 以确保“初见集”品牌的品质 
“‘初见集’不光是一个集市,更是一个文化集合IP。”郭建安希望能够通过“初见集”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让大家更加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非遗工作者、更多的主理人把他们的初心传达给更多的人。”
未来“初见集”将于 每月最后一周与市民游客见面 中间还将不定期穿插 “上海非遗”等特色市集 
中医药文化市集 与此同时 为期10天的中医药文化市集—— “回春本草集” 在虹口瑞虹天地太阳宫拉开序幕 市集紧扣都市青年“亚健康焦虑”与“文化体验渴求”,依托国家级非遗“中医诊疗法”,以“新中式养生”为核心理念,首创“中医药+文化+消费+健康”融合模式,设置了望闻问切馆、神仙功法地、养生快活林、脆皮养生堂以及食全大补剂5大板块,汇聚6个老字号及4类特色中医药文创品牌。 
记者发现 为了让年轻人喜欢上古老的中医 市集上的吾独友偶中药铺 以哈一代玩具&吾独友偶 联名匠心打造《本“潮”纲目》 将中医文化与国潮融合 推出中药系列玩偶 该市集在小红书上的推广 主打的也是讲述中医故事的热播剧《爱你》 这让年轻人很“上头” 一个周末下来 拉动的客流达到了高峰 “含年轻人量”非常高 
“非遗+市集” 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 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的途径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祎遐认为 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单一 同质化的布局模式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 而在市集上 消费者可以进行灵活的混合型消费 满足多元需求 虹口区商务委方面表示 未来会进一步形成 文旅商体展共联 商品和服务共促 品牌和场景共融的消费新生态圈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徐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