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写小说、拍电影,这位00后作家是上海市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08-29 点击量:


微信图片_20240830111657.jpg

15岁时

金山小囡俞生辉写了小说作品

投递给上海市作家协会

自此开启文学之路

不甘心比别人差,不断尝试

让这名00后在创作中

探索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如今俞生辉是金山区作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今年夏天,俞生辉从吉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创作之路也不局限于文字,他正尝试将文字转换为影像,更想打造一支与众不同的导演团队。

微信图片_20240830111714.jpg


01

15岁与文学相遇

谈及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俞生辉用了一个词——戏剧性。

他从小并未展现过文学的天赋,15岁那年,他得知一位朋友正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课,心血来潮的他通过邮箱投递了一篇自己的小说作品,“后来奇迹般地入选了,我竟然得到了去市作协上课的机会。”

然而,成为作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市作协的第一节课上,《收获》杂志资深编辑、知名作家走走对入围作品一一评价。

“我周围的同学都来自知名高校,老师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俞生辉期待走走点评他的作品,却等来了老师沉默的三秒,并说:“没想到这个班里还有这么差的作品。”

年轻气盛的俞生辉虽然要面子,但他还是认真听老师指的问题,并且“越挫越勇”。“当时我脑中蹦出一个想法,未来一定要写出一篇作品,让老师刮目相看。”这也成为俞生辉文学之路的目标。

俞生辉沉浸在文学世界里,潜心创作,还加了老师的微信,期待点评。“老师每次看完后都会批评我,但我懂,严苛的指正是引导,是提升。”走走老师不会因为俞生辉年纪小而降低对他写作的要求,反而以一个专业作家的评判标准来要求他。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和认知观。


02

从文字创作拓展至影像

18岁那年,俞生辉如往常一样将创作的作品《铁路沿线》发送给走走老师,期待老师的批评与指教。出乎意料,他收到了“写得很好”的评价,这是俞生辉受到老师认可的第一部作品。

于是,他鼓起勇气向文学双月刊、甚至文学月刊投稿,最终通过了《青春》文学月刊的初审。最后,《铁路沿线》收录进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00后作家小说集《九个太阳》。这部作品让一些读者了解到俞生辉的文风和文字触感。

2020年夏天,结束高考的俞生辉加入了金山区作家协会。去年,还未大学毕业的他又进入上海市作协,成为市作协最年轻的会员。“进入市作协的标准是出版两本书,但因为我高中时在市作协举办的黑马星期六比赛中两次获得三十强,还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了一些作品,有前辈老师们认为青年作家值得支持与鼓励,所以便入会了。”同年夏天的金山区作协换届会议上,他成功当选新一届理事。

俞生辉的创作表达不局限于文字。大学时,他结识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毕业的老师,这位老师改变了他的创作道路,让他从文字创作拓展到影像表达。“他教给我的第一课是,一年不许写任何东西。”虽然心存疑惑,但俞生辉还是照做了。一年里,俞生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他发现自己能够更用心地观察生活,思路变得宽广。

一年后,俞生辉写下了只有2000字的《蚯蚓》,该篇小说在2023年获得《收获》“无界漫游计划”演绎小说奖。“那时候是按字数计算稿费的,很多人为了稿费会把文章尽量写长。但我认为《蚯蚓》是极其凝练的,我无法找到一处增加或删减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40830111719.jpg

随后,俞生辉将《蚯蚓》发给导演老师,老师没有直接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只是说:“把它做成电影。”

在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由《蚯蚓》改编的短片作品《无孔不入》进入诞生计划。“通过影像拍摄,我的认知完全打开了。”


03

组建与众不同的团队

产出对得起这支队伍的作品

镜头里出现了破旧的白色砖房,一位穿红色长袜、戴圆框眼镜的男孩点起一盏烛火,照亮泥土间艰难穿梭的蚯蚓……这位男孩就是俞生辉,在短片《无孔不入》里亲自出演。

俞生辉和他的老师以“建立中国第一支导演团队”为目标不断扩大自己的创作团队。《无孔不入》就是由这个创作团队打磨出来的作品。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毕业于神奈川大学人类学、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专业的同学,也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会专业的“转行”人士。

“我们团队每个人独立出去都可以当导演,但聚在一起就可在团队内担任不同的角色。将有自我意识的人凝聚在一个团队,是我们现在的新尝试。”

微信图片_20240830111722.jpg

团队在野外拍摄时,经历了蚊虫叮咬、无信号等各种困难,还要常常熬通宵。虽然现场艰苦,但整个团队对创作的最大要求是“质量”,目前每年计划产出2-3部作品。

“团队还在慢慢磨合,《无孔不入》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性实验,目前只完成了一半。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我们能产出对得起这支队伍的作品。”俞生辉说。


04

“为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作品的“质量”时,俞生辉回答:“我要对写下的每一个文字负责,它必须是凝练的,这重塑了我对文学的认知。要知道鲁迅、老舍或像史铁生先生,他们很多精彩的文字都很简短,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我也一直在思考,可能凝练的作品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被沉淀下来。”

提及作为金山区00后作家,创作中如何融入上海或金山元素时,俞生辉表示,他在很多创作中都会植入金山元素。比如前些年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的散文《浮生梦》中,提及了母亲在金山的生活经验,这篇去年也在《金山文学》再次刊登。

“我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零》杂志的成长专员,将青年作家的稿件推荐给各大期刊,让高校、高中学生了解并参加文学比赛。每年,金山区新生代文学爱好者都会参与作协的活动,为中国文学输送新力量。

在影像探索方面,我希望未来能像韩寒那样,在电影里提及故乡金山亭林,而我也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拥有同样的文学或影视地位,介绍金山,介绍上海。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沈诗怡

责任编辑:宝丁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