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打开B站时 最经常看的视频 会是什么样的类型?

日前,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与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年轻人,从他们的视角,解读数据背后的鲜活故事。
不仅是“电子榨菜” 也是社交利器 2024年,游戏类视频的数量达到8131.5万条,占比27%。 
22岁的小林是一名大学生,游戏类视频不仅是他的娱乐方式,也是他与朋友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 放松身心是青年网民的关键需求。课题组数据显示,游戏类视频在过去十年中始终占据B站播放量的榜首。 23岁的小丹从2016年开始接触游戏视频,至今已经有9个年头了。 看别人玩游戏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一些弹幕也很好笑,带给她很多欢乐。网上遇到玩相同游戏的朋友,看游戏视频也就更有乐趣。 游戏视频也可以查看攻略,有些UP主对某个游戏比较专精,评论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精通游戏的网友点评或者攻略分享,这都让她从中学到技巧,增益自己的游戏体验。 与此同时,生活类视频也迅速崛起,成为青年网民的第二大选择。 
大学生小颖分享道,看着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既让她感叹“他们一天怎么能做那么多事”,也激发了她的生活动力。 
生活类视频成为最受青年群体认同的视频类型之一,折射了青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生活类视频展现了“其他普通人”的琐碎日常,例如做饭、家庭清洁、宠物饲养、农村田园等,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能够带来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从娱乐到学习 新“充电方式”get! 课题组发现,知识类视频的受欢迎和认同程度在过去十年来上升速度最快,当代青年不仅将视频作为放松身心和消遣娱乐的方式,也将视频作为补充知识、吸收精神营养的重要渠道。 过去十年,知识类视频分区,是热度和认同度变化最大的分区之一。另据记者观察,2024年度B站用户使用报告出炉时,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的“电子榨菜”竟然是高等数学等学习类视频,并戏称“重生之我在B站上大学”。 
在具体的知识类型中,人文历史、科学科普、社科、法律、心理和校园学习是最受青年群体欢迎和认同的几类视频,其中人文历史类视频表现更加突出。人文历史类视频以相对低的视频数量,反而收获了最多的播放、弹幕、点赞、投币和收藏。 23岁的小李就是也是“B站大学”的一员。作为一名自学编程的年轻人,他通过B站上的知识类视频掌握了多项技能。 
大学生小苏是人文历史类视频的爱好者,讲文学的戴建业老师、讲思想史的刘擎老师、考古学者许宏老师都是她关注列表的一员。 她解释,这些人文历史类的视频打动她的地方,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向她展示了那些来自“远方”的风景,感受古诗词中的动人情韵,了解考古工作的如何开展……这些,都让她感到新鲜和有趣。
从单一到多元 更深度、更破圈 青年群体不再满足于小众文化圈层的内容,他们渴望更具深度和多元化的精神文化产品。 此次报告显示,相比而言,知识、娱乐、影视、科技、动物圈、运动等多元兴趣取向的视频类型数量占比、总播放量占比、总弹幕数占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吸引广泛青年群体的注意力。 
同时,2014年视频类型占比的头部效应明显,游戏、动画、音乐和生活这四类视频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视频。至2024年,B站视频类型的头部效应有所减弱,中部和尾部分区的表现更加亮眼,平台各类型视频竞相展演、百花齐放。 
聊到这一数据变化,小苏感到很被戳中,“以前我特别喜欢看动画和番剧,但是现在感觉知识类的视频对我更有吸引力,休息的同时还能获取知识,一举两得。” 2024年,爱看游戏视频的大学生小张也有了新的视频喜好——看旅行类的视频,跟随镜头触及多姿多彩的景色,让她短暂地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抽离,看到未曾接触过的远方。她也列下了自己的旅行心愿单,准备慢慢实现。 另外,据调研显示,2014年,播放量排名前100的视频中,近六成均为日本漫画(58个)。但2024年,日本漫画在播放量前100视频中的占比下降为不到一成(8个),青年网民对以日漫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的关注度大幅下降。 与之相对的,国创动漫十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逐渐成为青年网民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费内容。 2017年,B站上线“国创”分区,并启动一系列扶持计划。2023年以来,《时光代理人》《中国奇谭》《雾山五行》《灵笼》等优质作品在国内市场广受好评,也在海外市场获得了显著的关注度和口碑。 国创动漫的崛起,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的一个缩影,不仅丰富了中国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面向。
专家视角: 视频生态正驱动青年精神富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团委书记薛泽林认为,热衷视频,一方面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确是这一代青年本身的特质。 “从技术发展来看,以10年为一个代际做对比,近10年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技术的赋能造就了这一代‘新爱好’的诞生。”薛泽林认为,除了技术原因,青年自身的特质不容忽视。 青年人最大特点是“喜欢表现的”,他们更愿意直接表达出来需求和想法。 视频创作者的队伍也因其加入而越来越庞大,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世界的探索,让自我的表达、认同、互动和分享,随视频而扩大圈层。 “我们可以看到,在表达的过程中,既是青年人在彰显个性,又代表着一种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这正是社会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一块晴雨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共同推动社会的向前与变化。”薛泽林说。 知识类视频的广受追捧,同样让薛泽林感慨。他是一名80后,在读大学那会儿,也已经开始追大学慕课了,但这样的课程或者讲座往往时长很长、“一镜到底”,鲜有如今的活泼和加大用户思维“为你划出重点”。 但在薛泽林看来,从长慕课,到如今更适合快节奏社会的短视频,年轻人旺盛的求知欲一脉相承,并且能更便捷地显现和满足大家的需求,这恰恰又是技术在赋能时代。 “而国创动漫的崛起,无疑是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在物质丰润之后才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薛泽林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充盈,更多的人将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足”,相伴而生的会是更多创作灵感的奔涌。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孙思毓 制图:吴佳斐 责任编辑:张家宁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