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首页 > 青春上海
付费“私人陪游”流行,消保委发声→
来源:青春上海媒体中心 时间:2024-12-16 点击量:


近年来

陪玩陪聊帮拍照的

“私人陪游”兴起

灵活便捷又能规划行程路线

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


微信图片_20241217151123.jpg

微信图片_20241217151125.jpg

记者注意到

网络上有不少“私人陪游”的帖子

记者联系到一位自称是学生兼职的人

对方提供了沟通注意事项

表示可以进行旅游规划

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私人定制

当问及是否具备讲解能力时

对方表示不是导游

无法提供讲解

只负责陪伴服务


看似美好的“私人陪游”

隐患重重

“私人陪游”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旅游体验。同时,该模式对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也具有探索意义。然而,少数陪游者不遵守契约精神和诚信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比如,陪游者缺乏应急专业技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给游客提供必要的援助;有的收费高,服务水平却一言难尽;还有少数人以陪游服务为幌子提供有偿擦边服务等。这些乱象不仅让“私人陪游”模式变得不靠谱,也践踏了诚信和契约底线。

微信图片_20241217151129.jpg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钟栎娜表示,不少“私人陪游”缺乏资质的审核,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和人身风险,甚至涉及衍生服务的灰色地带,这些不合法的内容或者道德争议进一步放大了安全的隐患。

在北京从事地接服务近二十年的导游马璇告诉记者:“至于安全保障,如果在行程中突然摔倒受伤,旅行社可以去报险,而个人承接则无法为客人提供这种保障。”

微信图片_20241217151132.jpg

此外,“私人陪游”的旅行模式也并不适合边界感强的人群。在陌生的地方如何与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处,迥异的性格如何在短短几天内相处融洽?


针对“私人陪游”

江苏省消保委发声

江苏省消保委平台发文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的规定,从事导游活动应当取得导游证,导游为旅行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业务。

微信图片_20241217151140.jpg

在此背景下,“私人陪游”的合法合规性就值得考量。“私人陪游”与传统导游业务存在一定差异,不能简单等同,能否用规制导游业务的法律规定去对“私人陪游”服务进行规范,也需要深入探究。但毫无疑问的是,“私人陪游”服务需要得到进一步规范。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建议: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陪游”服务的管理,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对服务行为进行界定,明确服务标准,让“陪游”服务走在正轨有章可循;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从业者资格审核,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旅游行业应当坚持行业自律,加强对“私人陪游”服务的正向引导,有效监管及规范,提供必要的从业人员培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从业人员应坚守契约精神,以“诚”待客,做好服务中面对各类突发状况的准备,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消费者在选择“私人陪游”服务时应保持谨慎态度,不要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个人陪游服务,尽量选择正规旅游平台或旅行社进行私人服务定制,查看导游的资质证书,并签订详细的书面服务合同,确保个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沪团有话说

一方是寻找“搭子”的旅者,一方是兼职赚钱的“陪游”,“私人陪游”的应运而生本是如今一些孤独的年轻人们自发的“抱团取暖”。但看似美好的行程背后,酝酿的却是不专业、不规范的陷阱与隐患。服务水平如何保证,安全意外如何处理,隐私信息如何保护,衍生服务如何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私人陪游”还有太多灰色地带亟需规范与约束。

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与安全,仍需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法规,行业自身加强监管自律,从业人员坚守契约精神,多管齐下,及时引导,让“私人陪游”走上有章可循的正轨。不要让“他乡遇知音”的浪漫想象,演变成覆水难收的悲剧。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工人日报、荔枝新闻、江苏省消保委等

责任编辑:赫兹 实习生 牧麦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