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梓彤
这位有双含笑大眼睛的“萌妹”
每当谈及水产专业知识时
眼神中透露出
对水产领域满满的热爱
从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期间
扎根浙江丽水科技小院
到如今斩获
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offer
并成功入选国家公派留学(CSC)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实习项目
她如何凭实力书写“破圈”传奇?
梦想初绽
老家的鱼塘是第一个“实验室”
熊梓彤本科就读于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
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渔业发展
在外人看来
女生选择水产专业会很辛苦
然而,选择水产这条道路的种子
早在熊梓彤小时候便悄然种下
老家的鱼塘是她的第一个“实验室”
每当夕阳西下
余晖洒落在鱼塘上
那温暖的金色光芒
让熊梓彤第一次
真切触摸到水产的温度
真正让她坚定信念的
是深入了解水产学科后的
一场“认知革命”
熊梓彤说
“我原以为养殖
只是撒网投食的重复劳动
却在专业课上发现
我们需要用分子生物学
解析鱼类的抗病基因
用药理学调配精准的疫苗方案
甚至用模型预测水体富营养化趋势”
回忆起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
熊梓彤初尝科研的不易
“这一路走来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
在挑战和不确定性中保持韧性
在迷茫和压力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但只要内心坚定,勇敢迈出每一步
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汗水浇灌
在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鱼塘边
硕士期间
熊梓彤扎根浙江丽水科技小院
在育种池畔反复验证实验方案
最让熊梓彤难忘的
是初到浙江青田田鱼科技小院的
特殊的“入伙仪式”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盛夏
气温高达40℃
他们接到任务
要在一天之内完成
山脚到山顶12块梯田的
水质监测、鱼群行为观察、土壤和水稻采样
清晨7点
熊梓彤和伙伴们
背着10公斤重的检测仪器
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田埂上前行
到了中午,太阳愈发炽热
仪器箱被晒得滚烫
胶靴里早已积满汗水
每走一步都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
闷热和疲惫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袭来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
——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分析
更是亲身走进田间地头
感受现实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逐梦前行
“科研是场漫长的马拉松”
FAO实习申请
CSC公派留学申请
托福冲刺
科研数据处理
博士申请材料提交
这每一项任务都颇具挑战
更何况当五重压力向熊梓彤同时袭来
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直言
“我仿佛被推上了
一场高强度的‘学术马拉松’”
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收到博士offer的那一刻
熊梓彤的内心充满了
激动、欣喜和恍惚
“那一刻
所有深夜修改申请材料的疲惫
托福备考的焦虑
科研实验的压力都释然了
并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熊梓彤看来
之所以能够成功入选
国家公派留学(CSC)FAO实习项目
离不开学校和导师的支持
熊梓彤的“鱼跃龙门”记
是交织着梦想、坚持与成长的乐章
她用亲身经历
重塑大众对于女生做科研的刻板印象
只要心怀梦想
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努力
终能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迈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在科研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断奔跑向前
她是实验室里的科研人
是鱼塘边的基因解码者
更是坚持不懈的水产逐梦人
熊梓彤,加油!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责任编辑:连翊辰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